铲除荔枝灾星,荔枝细蛾的防治应用,荔枝与

若问荔枝果农最头痛的害虫是什么?相信恶名昭彰的「蒂头虫」绝对是榜上有名!「蒂头虫」通指危害荔枝、龙眼果树的细蛾科害虫,一般通称为「荔枝细蛾」,是影响荔枝、龙眼等果树产量的重要害虫。虫害严重时,甚至会减少10~47%的产量,危害甚巨。究竟荔枝树上面的荔枝细蛾有几种?它的生态与危害特性是什么?农友又应该怎么样进行防治管理呢?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荔枝和龙眼果树上面的细蛾科的害虫目前已知的、为害最为广泛最为严重的有三种,分别为荔枝细蛾(即荔枝蒂蛀虫)、荔枝尖细蛾(蛀食为害叶梢、叶柄、嫩茎髓部,荔枝爻纹蛾细(为害叶、嫩梢、花穗和果实).

题   记

荔枝和龙眼果树上面的细蛾科的害虫目前已知的、为害最为广泛最为严重的有三种,分别为荔枝细蛾(即荔枝蒂蛀虫)、荔枝尖细蛾(蛀食为害叶梢、叶柄、嫩茎髓部,荔枝爻蛾细(害叶、嫩梢、花穗和果实。

一、荔枝细蛾的特征

荔枝细蛾类害虫为小型蛾类,成虫展翅约1公分左右,翅型细长,翅色灰褐且具黑色斑纹。以往认为国内荔枝的细蛾类害虫,与东南亚可可的害虫可可细蛾Conopomorphacramerella(Snellen)是同一种。

后经学者调查与鉴定后,确认国内(广东,广西,福建(东南部),海南,云南的荔枝产区)主要的荔枝细类害虫共有2种,分别为荔枝细蛾C.litchiellaBradley,(往昔又称为荔枝尖细蛾)与中华细蛾C.sinensisBradley,(往昔又称为荔枝细蛾)。前人调查发现,于落果与型诱剂(信息素,费洛蒙(台湾那边多以此称呼))诱引器中所采获的大多是中华细蛾,本种应是危害荔枝、龙眼果实的主要细蛾种类;而荔枝细蛾则主要以果树的嫩梢部位为食。这也与实际田间观测到的两种细蛾类的为害政治一致了。

(一)、荔枝尖细蛾

荔枝尖细蛾,鳞翅目,细蛾科。

形态特征:

1、成 虫:

形态与荔枝蛀蒂虫极为相似,较难识别,但本种虫体较小。另外荔枝蛀蒂虫的前翅最末端的橙黄色区有三个银白色光泽斑,这一特征可将两种细蛾区别开来。但这一特征在虫体干燥时不易区分,较易区分的是荔枝蛀蒂虫的前翅最末端的橙黄色区有一"Y"形的黑斑,而尖细蛾的该区有一呈""状的斑纹。

2、卵:

近圆形较扁平,长0.25~0.3毫米,初产乳白色,略有反光,后转为淡灰色,镜检卵壳,表面有不规则网状花纹。

3、幼 虫:

与荔枝蛀蒂虫很相似,为害嫩叶的虫体为青绿色,嫩梢内幼虫为乳白至灰白色。

福建年发生约10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枝梢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从越冬处爬出附近叶片上结茧化蛹,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产卵,卵多散产在新梢幼叶面的中脉两侧,占61.3%~89.1%,常一片叶有几粒至十几粒卵,部分卵产在叶柄基部或叶腋,极少产在顶芽上。

初孵幼虫从卵壳底蛀入寄主表皮取食汁液,从3龄起转蛀寄主组织(包括嫩叶中脉、叶柄、嫩茎髓部)。被害嫩叶中脉,其外有若干个排粪孔,枯褐色,叶端卷曲干枯;若叶片主脉粗大,幼虫可在蛀道内取食至老熟,若叶片中脉较小,食料不足,幼虫可转另一片叶中脉或梢为害。初蛀入新梢内为害,外观无为害症状,但髓部变黑,内有黑褐色粉末状虫粪,随着幼虫长大,枝梢顶部出现萎缩,叶易脱落。

幼虫一般向梢顶幼嫩部分钻蛀,一梢常有一头幼虫,多者3~4头。幼虫老熟后从蛀道爬出,在树冠下层叶片上结茧化蛹。

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台湾、海南、云南部分荔枝产区。

生活习性:

成虫夜间羽化。卵散产于嫩叶、梢或花穗上,卵孵化时幼虫直接从卵底潜入植物表皮取食汁液,造成潜道,幼虫有6龄,1~2龄幼虫主.要是吸食寄生汁液;3龄起转为取食植物组织,蛀食叶片中脉、叶炳、嫩茎髓部。

蛀食期会破一至多个孔排粪。有转叶转梢为害。老熟幼虫爬出蛀道于附近叶片结茧化蛹。

为害特点:

以幼虫为害幼叶和嫩梢,致叶端卷曲干枯或枝梢萎缩。

寄主于荔枝、龙眼。

(二)、荔枝爻纹细蛾

鳞翅目,细蛾科。

寄主于荔枝、龙眼、芒果等。

幼虫为害叶、嫩梢、花穗和果实。

为害叶者蛀食主脉致叶片干枯,为害嫩茎的从梢端蛀入,取食髓部致枝端干枯,蛀花穗致先端枯萎,蛀幼果多脱落,果实近成熟期多从果蒂附近蛀入,在果蒂与核间蛀食,果内外充满虫粪。

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4-5mm,翅展9-11mm,略呈灰黑色。触角丝状为体长的2倍。前翅狭长,基2/3灰黑色,端1/3橙黄色,中部有两度曲折的白纹,静止时两翅相接白纹呈“爻”字形,其上方有1白横纹;橙黄色部的中部具银白斑,近前缘有1三角形黑斑和2个微细黑斑,后者与银白斑构成Y字形,翅末端有1黑圆点,故近翅尖端处呈黑、白、黄相间的斑纹。后翅剑状细长,灰黑色;前后翅缘毛均很长。腹部背面灰黑,腹面白色。

2、卵

扁圆形长0.2-0.3mm,卵壳有不规则花纹,外被透明薄膜。

3、幼虫

体长9mm,扁筒形乳白色,腹足4对,生于3-5和10腹节。

4、蛹

纺锤形淡黄色,头顶有1刺突,触角远超过腹端。

5、茧   

椭圆形扁平,淡黄色似1张薄膜附于叶上。

发生规律

福州年生6-7代,以幼虫在花梗中越冬,冬暖越冬幼虫仍可取食。3月下旬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

各代幼虫发生期:

第1代6月上、中旬为害龙眼嫩梢、花穗和果穗,也为害荔枝嫩梢和果实。第2代7月上旬为害荔枝近成熟的果实和龙眼的果实和嫩梢。第3代8月上旬为害龙眼近成熟的果实。第4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5代10月上旬。第6代11月中旬,幼虫为害至12月上、中旬开始越冬,个别以蛹越冬。 

 

福建漳州年生10代,冬季无停育现象。

通常2-4代或5代幼虫与荔枝结果期相遇,为害荔枝果实严重。4-7月虫量逐代增加,此期卵主要产在幼果和成果上。成虫昼伏夜出,卵散产于果实基部、果蒂及嫩梢的叶腋间,卵粒外被胶质物。卵期2-6天,幼虫孵化后从卵壳下直接蛀入,幼虫期9-39天,老熟后在叶上结茧化蛹,蛹期6-33天。

天敌有多种寄生蜂。

细蛾类的卵非常细小,肉眼难见,散生于果表、嫩枝叶腋与叶背处。

卵约3~5日后孵化,幼虫随即钻入植体内,取食果实种仁、蒂部、新梢与嫩叶叶肉、叶脉。依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幼虫期大约1~2周,待发育为四龄老熟幼虫后,即钻出植体并以丝线垂降,寻找适合化蛹的藏匿处。老熟幼虫通常躲藏于叶背、树皮凹陷处或落叶堆内,并先吐丝形成薄茧,再于其内蜕皮化蛹,蛹期大约1周左右。

研究指出,细蛾大多于夜间羽化,羽化的成虫栖息于枝丛间,受扰时有垂直向下飞行的避敌行为。成虫寿命约为1周,并多于夜间交配,以羽化后2~3日的个体交配率最高,雌虫一生可产下~粒卵。细蛾的完整生活史约为18~26日,依环境、气候不同而有所变化,估计于果树结果期约可产生4~5个世代。

于荔枝种仁内发现的细蛾幼虫。

二、荔枝细蛾(荔枝蒂蛀虫)的危害

荔枝、龙眼果园常见的三大害虫大抵是细蛾、荔枝椿象与介壳虫。

其中,细蛾因直接危害果实,对产量的影响最为巨大。

当园内未结果时,细蛾可取食嫩叶与嫩梢维持族群,对植株健康影响甚微;待果树结果后,果粒发展约为1.5~2公分大小时,细蛾开始大量危害果实,此时细蛾幼虫主要以果实内的种仁为食。

细蛾将持续为害荔枝果粒,当果粒发展接近成熟,种子变硬,果肉包覆种子时,细蛾钻入后改以果实蒂部为食,剥开果皮时可在蒂部看到虫体与褐色虫粪,是故荔枝细蛾才有了「蒂头虫」「蒂蛀虫」的称号。

荔枝幼果种子发育后,细蛾即会前来产卵危害。

荔枝细蛾类造成的危害征状主要为落果,其实大多受害果于采收前已掉落,只有少部分尚未掉落的果粒可在食用时发现被害,对产业影响极大。

荔枝、龙眼具生理落果的特性,在果实发育前期的落果大多是生理落果,果实发育中期之后的落果则多是细蛾危害。

细蛾幼虫成熟后,会自果粒内钻出化蛹,留下钻出孔并造成落果。

往昔我们在做荔枝田间病虫调查时就观察统计到,4、5月部分受害地区的玉荷包枝上鲜果的被害率为9.74~20.76%,地表落果的被害率则高达64.93~85.13%。

经调查受害地区龙眼,发现枝上鲜果的被害率为10~22.3%,落果被害率则高达35.3~74%。即便果实自枝条掉落地面后,细蛾幼虫仍可在落果中完成发育,钻出果实后于落叶堆化蛹,再飞回枝丛间繁殖,反覆造成危害。

重点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长期的田间调查,我们才发现荔枝之所以会受果实蝇危害,与细蛾的发生有关。后来查了资才发现,前人们的研究指出,果实蝇虽可危害荔枝鲜果(施药区被害率为3.9~14.3%,未施药区则为17~35.3%),但需有细蛾产生的蛀孔,才会大幅提高果实蝇的产卵率。该研究推测,果实蝇在荔枝上所造成的损伤,可能是果实受细蛾蛀食后产生的二次性危害。

三、落实三大防治原则告别荔枝细蛾

介绍荔枝细蛾类害虫防治方法之前,需先了解所有作物病虫害防治都脱离不了三大管理原则,就是「对症下药」、「提早预防」及「轮替用药」。

所谓「对症下药」,是指大家需要先确认造成作物危害的原因,再选择正确的防治方法或药剂。若未先有正确的诊断,防治时可能喷错药剂,比如应该杀虫却喷成杀菌剂。不但无法达到防治效果,还耗工伤财,甚至有用药超量的风险,或者引起荔枝本身产生生理性的不良反应,甚至更为严重的还可以引起以及造成严重的药害。

选择了正确的防治方法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正确的防治时机。「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不只用于人体健康,对于作物也是一样的。我们实在是接触过非常多、太多太多的虫害为害的案例,农户/管理/技术员/园区的老板们往往抱怨怎么防治都无效,细细询问后,才发现原来他们早期都采取放任式管理,直到察觉虫害严重了,才开始大量喷药,却愈喷愈严重。防大于治,且防优于治是实打实的真理!!!

事实上并非药剂无效,而是往往大家在开始启动防治时,田间害虫的密度已经过高,药剂防除的速度赶不上害虫繁殖的速度,才会产生防治无效的错觉。若能依照气候、作物生长状况及害虫发生特性,提前且定期预防,害虫密度将持续被控制在低水平,自然不会造成作物的经济损失。

最后,当我们掌握害虫种类和发生状况,也掌握了防治时机后,就要注意抗药性发生的风险。所谓的抗药性,是指害虫族群对某一药剂产生抗性,导致施用此药剂时,害虫死亡率偏低,防治效果下降。抗药性并非害虫个体逐渐适应药剂而产生,而是害虫族群中原先带有抗药性的个体,经由农民反覆使用相同药剂后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出具有同样抗药性的后代。

未管理的荔枝园幼果受害严重。幼果果长约发展至1.5公分左右,即会吸引细蛾危害。

四、适时适量换药剂强化驱虫杀虫效果

为了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轮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只要在每次喷药防治时,药剂能有规划性的替换使用,而非迷信持续施用单一或多支相同的药剂,害虫族群自然不容易产生抗药性,也可确保每支药剂持续保有防治效果。

药剂目前仍是大家防治荔枝细蛾惯用的主要方法。研究显示,进行施药管理的果园,荔枝果实整体被害率为7.5~47%,受害程度依荔枝品种不同而有所差距,以妃子笑、黑叶、糯米糍略具抵抗性。多项研究亦指出,未进行施药管理的荔枝果园,其果实被害率都相当高,少则60%,高则甚至%被害。由此可见,药剂防治的确可有效降低果实的被害状况。

建议大家在开花前可先进行第一次防治,此时防治对象可为荔枝椿象,能一并达到防治细蛾的效果,降低田间成虫密度。若于小果期想喷药补强,则需注意药剂对果实造成的影响,并避免使用乳剂药剂。待荔枝果实长度发展至1.5公分左右、果串开始微微下垂时(大约是落花后25~30天,广东省约为4月中旬,广西省与台湾省南部地区约是4月下旬底,福建省与台湾省的中部约是5月初),即进入主要防治期,此时应每隔7~10日防治一次,视情况施药3~4次,并注意安全采收期。

由于药剂防治目标主要为成蛾,喷洒时不能只针对果串,应该是整个植株都进行喷洒,尤其注意枝丛阴暗处、植株中下方树干横枝等成虫躲藏处。建议每次施药时,选用一种药剂进行防治,并准备2~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轮用,避免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治效果。

细蛾的丝茧与蛹皮。细蛾幼虫成熟后自果粒内钻出,躲藏于树皮缝隙或落叶间化蛹。

荔枝细蛾类成虫。

五、善用多元化的田间管理方式创造多重的叠加效益

除了药剂防治外,田间环境的卫生管理也是相当重要。

由于细蛾成虫会躲藏于植株阴暗处,田间枝条应定期修剪,增加通风并减少害虫藏匿处与施药死角。此外,果树树型若能矮化更佳,可有效提升药剂防治效果,也能降低田间操作时的摔伤风险。

由于细蛾能从落果中成功羽化,田间废弃果的管理也应注意。应尽可能移除地面落果,如可设置数个大型加盖垃圾桶以利暂时集中弃置,亦有农友会在施药时,同步针对地面落果进行防治。

除此之外,亦有研究利用性诱剂、信息素、费洛蒙诱引、灯光诱杀以及灯光干扰等技术进行成虫防治。

荔枝细蛾类是影响荔枝、龙眼收成的主要害虫,所以我们慎重而郑重的提醒各位在防治上应注意三大重点:对症下药、提早预防、轮替用药。

应以推荐用药进行防治,确保防治效果;提早预防可以在害虫危害爆发前,将其族群降低;轮替用药可有效降低抗药性发生,提高防治成效。另外,维持田间卫生,减少地面落果与增加植株通风,自然可以减少细蛾孳生的机率。

相信各位若能按照上述要领切实的去进行防治,那么必可有效降低细蛾的危害。既可提高收成,也可避免过度用药或违规用药的情形,从而实现农药的"增效减量"目标,更可进一步达到荔枝行业/产业、消费者与环境三赢的目标。

喷药与田间管理并行,才能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5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