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长什么样子,与宝钗比谁更
林黛玉到底长什么样,不仅要看《红楼梦》原著中的有关林黛玉本人的描写,还要综合薛宝钗的模样。因为,书中写的是“钗黛合一”。
林黛玉是病西子,长相隐藏结局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林黛玉暗出场,书中写道,林如海因见黛玉“聪明清秀”,便让她“假充养子”,请了贾雨村教她读书识字。这里就描述了林黛玉的长相,大概属于“眉清目秀”之类的,扔在大街上就消失的大众脸。
林夫人贾氏“仙逝”后,林黛玉“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触犯旧症”。天生就是病体,林黛玉是一副病容。来到贾府后,“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林黛玉并不是长得好看,一副病容能好看吗?但是,这个小女孩却因“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才显出了自然气度。因而,林黛玉内敛了天然的美,而不是长得很好看。
但是,黛玉却有“不足之症”,她的美是美中不足。所以,书中这样描写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林黛玉长相最详细的描写,出自甲戌本《红楼梦》。而在己卯本中,第一句写的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罥,是缠绕的意思。以“高者挂罥长林梢”,以及“罥索(秋千)”理解,林黛玉的眉毛如两条缠挂在眼睛上的青烟。
庚辰本中,这段话与诸本大不相同,这个本子是这样描写林黛玉长相的:一湾半蹙蛾眉,一对多情杏眼。能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除此之外,还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等等版本。为何林黛玉的长相变来变去的?到底哪个版本的林黛玉更符合原著原意呢?我觉得,庚辰本写的是林黛玉本来面目,是最早的版本,庚辰本中的林黛玉,就是个“病西施”。己卯本应当晚于庚辰本将近一个甲子,比甲戌本迟五年,所以,说是怡亲王弘晓过录的,大致可靠。
而且,我认为把“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改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非常符合原著原意。“罥烟眉”隐伏了“玉带林中挂”,是黛玉之死的一大伏笔。
不看伏笔寓意,单看这段描述中林黛玉的长相,我似乎看不出林黛玉长得有多好看。而且,“似蹙非蹙”半皱的双眉,一对含露杏眼,整天愁眉苦脸的,能好看吗?薛蟠之所以一见林黛玉就酥倒,大概是因为“自然的风流态度”吧。作者其实也说了,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那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呗。一千个读者心中,恐怕也有一千个林黛玉吧。
薛宝钗是香孩儿,钗黛如何合一
黛玉自记事的时候就开始吃药,因她是“娇袭一身之病”,她的父母都是病死的,林黛玉得的是家族病。林家究竟是什么样的病,那得另说,这里只讲黛玉的状貌。
在荣国府中,黛玉说,三岁的时候,听说癞头和尚要化了她去,因父母不允而作罢,自此之后,黛玉便天天吃“人参养荣丸”。假如把黛玉吃的这个药写成“人参养容丸”,岂不是很有意思吗?林黛玉的容颜,竟然也是靠癞头和尚养着的。
有意思的是,薛宝钗也得癞头和尚配了一副“海上方儿”,名叫冷香丸,宝钗是靠冷香丸“养容”的。因此,书中这样描写宝钗的长相: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又把宝钗的容貌非常形象地夸赞了一回:
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红楼梦》第一“淫人”贾宝玉竟然为宝钗的容貌惊呆了,林黛玉是病西子,薛宝钗活脱脱的杨玉环转世,病到底就是残缺美,是“不足之症”。但是,薛宝钗也是吃药的呀,她难道就没有病吗?薛宝钗吃的是“冷香丸”,吃过之后,通体生香,她就是个“香孩儿”。
“香孩儿”既隐喻的是赵匡胤,更是朱元璋出世的一段“仙缘”,朱洪武就是因为母亲吃了黄冠仙人送的“冷香丸”而诞生的。这个隐喻咱们暂且不讲,但就薛宝钗“香孩儿”来说,除了长相丰美之外,还透着香气,林黛玉便更加自愧不如而“半含酸”了。
脂砚斋在书中有这样一则批注:“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钗黛合一,其实在第五回中就有伏笔,宝钗、黛玉共同领衔金陵十二钗,其判词、曲都是合二为一的。既然是“名虽两个,人却一身”,那么,林黛玉的长相也就是薛宝钗的样子,反之亦然。
林黛玉是芙蓉花,其中的红芙蓉、黄芙蓉酷似牡丹花,薛宝钗的花签正好是芙蓉花,这一对金钗果然能合一,都是国色天香。“天香”,就是书中的天香楼,《明实录》中的太祖武德皇帝。薛宝钗、林黛玉有不同又相同的隐喻。
“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薛宝钗“雪白一段酥臂”,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难道不可以“钗黛合一”吗?
钗黛合一,想知道林黛玉长啥样,多看几眼薛宝钗就清楚了,不必纠结各种版本中被寒烟笼罩的林黛玉长相描述。
作者为何在林黛玉的眉毛上做文章
上面讲到了林黛玉相貌描写的几个版本,作者在林黛玉的眉眼上做足了文章,改来改去的似乎是在“眉目传情”。那么,作者到底要传的什么“情”呢?
薛宝琴怀古十绝《梅花观》怀古中,有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所有读者几乎都认为,这句诗写的是薛宝琴自己,推测薛小妹不会嫁给梅翰林家,而将与柳湘莲遇合。其实,薛小妹是大观园的来客,是旁观者,这句诗是以林黛玉为总象征,隐喻了贾家之败。
贾家梅花开得最好的有两处,即宁国府、梅花观。我已经破译了荣国府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府,宁国府则是代表皇室正统,甚至是皇帝的一座王府。宁,有很多出处,很多读者都知道,宁国公有宋徽宗的隐喻,这一点很对。所以,书中就写了一个“香孩儿”。
《红楼梦》借鉴了《水浒传》的隐喻,大明实际上有“明承宋祚”之嫌。因为,朱元璋原本是红巾军的将领,红巾军的首领是韩山童,此人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其子小明王韩林儿便建立了韩宋。韩林儿有死于朱元璋谋杀之嫌,明朝的国号,就与“小明王”有关,无关也是有关,谁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呢?
其外,还隐藏了朱元璋第十七字宁王朱权,以及嘉靖皇帝的家世。朱权是一代藩王,又是当时最著名的茶道家、道学家、戏剧家,这些符码都隐写在宁国府中。荣国府代表的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家,是皇室旁支,宁国府则代表的是大明皇室正统。从这层寓意来看薛小妹的“不在梅边在柳边”,不在宁国府这边,但还是在大明皇统之下。怎么讲?
薛宝琴曾经在八岁的时候,随父亲到西海沿子真真国,这个“水国”中有一个十五岁的女子会作汉诗。这个故事,隐藏的是永历十五年时,吴三桂奉顺治之诏进兵缅甸,翻过年来,便把逃到缅甸避难的大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带回了清朝。永历十六年六月,吴三桂以弓弦勒死了桂王,也就是朱由榔,然后化出灰烬。
永历十六年,就是康熙元年,玄烨这年正好八岁。入缅捉拿朱由榔的是顺治,将永历皇帝勒死的则是康熙——这就是薛宝琴八岁随父去西海沿子的原因。真真国女子,“水国”,说的是缅甸,更隐喻的是清朝。贾探春清明远嫁,其实也是朱由榔清明节期间,乘坐缅甸大船沿大金沙江而下,到缅甸避难的真实写照。
梅,谐音“没”,更谐音“煤”,是煤山之“煤”。所以,林黛玉的眉毛被改写城“罥烟眉”,寓意南明很多皇帝(监国),比如绍武帝、朱亨嘉、朱亨歅都是被缢杀的,包括南明皇帝。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似乎成了大明皇族的宿命。秦可卿之死,就暗喻崇祯煤山自尽殉国。
大明亡于朱由检,大明皇统亡于朱由榔,他们都是朱家“木字辈”的皇帝,这便是《红楼梦》中的“林”。“林”,又是桂林靖江王、桂王、吴三桂的隐喻,玉带林中挂,“两地生孤木”都是大明灭亡的终极隐喻。
元妃省亲点戏,其中,《离魂》伏黛玉之死。《离魂》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故而,林黛玉才是“不在梅边在柳边”的真正主角。“罥烟眉”,就是“玉带林中挂”的另外一种写法,是同一种寓意。
“梅”,以及“梅花观”,其实还隐写了南京明孝陵朱元璋陵寝所在之独龙阜。独龙阜的案山名叫梅花山,是孙权的陵寝所在。故而,“不在梅边在柳边”在柳边,指的就是明朝灭亡,薛宝琴《怀古十绝》第一首写“赤壁怀古”,就是为“不在梅边在柳边”做铺垫的,也是暗喻了朱家之败,皇统“化灰”。
所以,林黛玉的眉毛便是“西方黛石”所画,黛石,说白了就是“梅(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