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推广应用本地优良品种+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实行机耕、机播、机收,合理应用红粱+大豆/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旱地高效耕作制,大力推广红粱—油菜/绿肥(箭舌豌豆)轮作制。

(一)品种选择。选择本地优良品种红缨子、红珍珠、台糯9号、红糯5号、茅粱糯2号等。

(二)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早春气温回升及稳定情况确定播种时间,一般以土壤表下5厘米处地温稳定在10-12℃以上,直播在4月中下旬播种,直播每穴播种8-10粒,育苗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因地制宜选择直播或者育苗移栽方式,育苗方式包括营养球(块)、穴盘、漂浮育苗等3种方式,苗移栽每孔(块、球、穴)播种3-4粒。育苗移栽每亩用种量0.5公斤。直播每亩用种种1—1.5公斤。

(三)药剂拌种。用45—55℃温水进行浸种,非有机栽培区域可选择药剂拌种,用2%戊唑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萎锈灵乳油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3%,晾干后播种。

(三)育苗。

1.苗床选择。苗床地主要选择水源方便,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无化学污染的壤质土。

2.苗床面积。撤播育苗苗床和大田的比例按1∶30,栽㎡大田用苗床地22㎡。营养块(球)育苗苗床和大田的比例按1∶40,栽㎡大田用苗床地16.5㎡。漂浮育苗:选用孔聚乙苯乙烯光沫塑料盘,用高锰酸钾对盘进行消毒,再装上基质肥,每盘装2kg左右,每孔播2-3粒种子,播完后用木板轻压苗盘表面,达到苗盘平整,使种子陷入营养土基质中,用基质适当盖种后将盘入入营养池内漂浮,然后每12盘加用专用苗肥g。每㎡大田需要苗盘25-30个。

3.苗床培肥:在播种前15—20天,将土翻犁后整细,除去杂草和石块。撤播育苗按每1平方米苗床用腐熟优质有机肥3-5公斤施于苗床内,整细整平,培肥土壤。营养块(球)育苗要将床土过筛,按农家肥和细土体积比1∶1混匀,堆积腐熟备用。

(四)移栽。采苗长至4叶时即可起苗移栽,营养块育苗宜在4-5叶时移栽,撒播育苗宜在5-7叶时移栽。起苗时应注意防止伤根,除去病苗、弱苗、杂苗、带土移栽。

1.移栽方式。采取净作或套作。

2.移栽密度。厘米开厢分带轮作地,在厘米绿肥带内移栽3行红粱,窝距33.3-40厘米,每窝2株,亩保证—株;厘米开厢分带轮作地,在厘米绿肥带内移栽3行红粱,窝距25厘米,打窝移栽,每窝2株,亩保证株(空带内种植大豆、蔬菜、辣椒、红薯、花生等作物);净作红粱行距50-66.7厘米,窝距26.7-33.3厘米,打窝移栽,每窝2株,亩保证-00株。

(五)科学施肥。

1.基肥。在直播或移栽前施用,优质农家肥公斤或商品有机肥60-80公斤。

2.苗肥。直播在匀苗期施用,育苗移栽在移栽后10-15天内,主要施清粪水、沼液0-公斤,并施尿素10-15公斤。

3.穗肥。在拔节孕穗期结合中耕除草、培土施用。主要施清粪水0公斤,并施尿10公斤或复合肥(N:P2O5:K2O=15:15:15,下同)20-3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70公斤。

4.粒肥。在抽穗扬花至灌浆时期进行。施尿素5公斤左右或复合肥10-2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30公斤,或可用有机叶面肥~倍液喷施一次。

(六)灌溉和排水。进入穗期,加强田间水分管理,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若雨水过多需要开沟排水,干旱严重需要加强灌溉。

(七)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以地老虎、蚜虫、粘虫、条螟、草地贪夜蛾、紫斑病、黑穗病等为防治重点。一是苗期螟虫可用糖醋液诱杀,即糖、醋、酒、水按3:4:1:2的比例配制成糖醋液,每亩摆放5-10盘(钵)诱杀成虫;二是在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在害虫防治区域内,有针对性地选择条螟、粘虫、草地贪夜蛾等诱芯及配套诱捕器,1套/亩,集中连片使用。三是发生黑穗病,人工及时拔除,带出田块集中处理。四是在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时期,根据预测预报和田间发生实际,推行达标用药控害,病虫害程度较轻时,优先选用生物制剂,发挥持续控害作用。五是做到防治田间渍水、清洁田园、实行轮作等措施预防病虫害。六是化学农药交替、轮换用药,有效延缓抗药性。采用高工效低容量喷雾器或植保无人机实施统防统治。常见病虫害防治药剂(详见表1)。

(八)收割。红粱收割的最佳时间在灌浆后期,籽粒有80%左右由白色转为红褐色的时期。收割后及时脱粒、晒干、去杂。(九)贮藏。当红粱晒干至含水量小于或等于13%时,用专用容器盛装,单独保存。禁止用农药或肥料以及其它有害物质污染的容器盛装。

━━━━━

来源:农推科

编辑:杨浩

审核:何祖华

投稿邮箱:zysnwxx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