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专栏中国文物中的蛾形象

北京皮肤科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中国文物中的蛾形象

中古工艺美术中的纹样与题材专栏

浙江省博物馆石超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学校里有养蚕的任务,并且让他们观察并记录从蚕到蛾的过程。正好以前手头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文物中的蛾子形象。古人从养蚕、缫丝、织绸这一物质生产的过程,观察到蛾子强大的繁殖能力,从而把这种纹样运用到各种材质的装饰纹样中,寄托古人多子多福的美好祈愿。希望我们能从古人留下的文物中了解中国这一传统吉祥纹饰的由来,从自然上升到人文,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

一、自然界中的蛾

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蚕蛾(成虫)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命史。

二、宋词中的“蛾儿”

宋·康与之《瑞鹤仙?其一?上元应制》:

“花影乱,笑声喧。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著冠儿斗转。”

宋·洪瑹《阮郎归壬辰邵武试灯夕》:

“花艳艳,玉英英。罗衣金缕明。闹蛾儿簇小蜻蜓。相呼看试灯。”

宋·无名氏《庆清朝》:

“想像靓妆淡伫,钗头翡翠茧蛾儿”

宋·马子严《孤鸾早春》:

“玉梅对妆雪柳,闹蛾儿、象生娇颤。”

金·王庭筠《清平乐应制》:

“琼枝瑶月。帘捲黄金阙。宫鬓蛾儿双翠叶。点缀离南闹雪。”

南宋·何应龙《元夕戏题》:

“从教香月转亭西,贪看灯毬忘却归。挨得玉梅零落尽,蛾儿犹傍鬓边飞。”

宋·王庭圭《夜蛾儿》:

“碧眼银须粉扑衣,又随雪柳趁灯辉。怕寒还恋南华梦,凝伫钗头未肯飞。”

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蛾儿”一般是指女子的头饰。

三、闹蛾冠与孟家蝉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青玉案·元夕》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那闹蛾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饰品?它是宋代出现的吗?为什么妇女的头上会戴闹蛾儿这样的饰品?

我们先来看一下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一件文物。

隋闹蛾冠西安李静训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带着簪脚的闹蛾冠

此闹蛾冠戴在女孩的头上,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在灯光的照映下,是何等吸引男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5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