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眼睛不是眯眯眼,别拉传统风格下场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关于“眯眯眼”的话题被说了这么久,这还是我第一次在这种问题上见到这么平均的阵营,正反双方几乎势均力敌,然而总感觉事情演变到了一种,嗯,太过了的状态。

无意卷入这场争吵,我就想说,勿cue古画,谁也别拉古画下场。为什么要将古画中的眼睛简单粗暴地归为“眯眯眼”“吊眼”?并不小就与之等同好吗?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喜写意不写形,很多时候,那些出场的人物仅作为点缀,一些山水画里的人物那五官潦草得似的,就算是人物画,也是不以写实为主的。

五代十国周文矩《观舞仕女图》(传)

中国绘画在人物上的特殊之处,一在于大家对人体比例研究不重视,二是黑白为主的画面造就了画家们对人物写实的无感。要想见到更偏写实的风格,还要到明清接受西方写实技法后,那时候这类画才更多。

那不写实画什么?形啊,整体的形态、气质、举止,这是个整体印象,有时候甚至要让你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采,而要带来这种效果,并非需要具体到一张嘴、一双眼上面。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展示唐代贵族阶级的时代气氛

当然,只要你看多了古画,就会发现大家的样貌似乎都有相似之处,没错,眼睛确实都是细长为多,尤其是女性。

但是看起来小绝非就是所谓的眯眯眼,再说古画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眼睛,难道还能证明以前的中国人都是小眼睛?包括那些要展现美的仕女图,也同样会这样画,不然是古人偏好这种面相?

这也不可能,我相信老祖宗们的审美一直在线。早从《诗经》时代开始,就提出了“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洛神赋》有“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长恨歌》中的杨贵妃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古人对美人的标准那可是具体到了各处的,手也看重,走路的体态也看重,何况是五官,何况是最重要的、最能彰显出一个人的神采的眼睛。

明陈洪绶《眷秋图》

众所周知,我们还对眼睛做了细致的分类,杏眼、桃花眼、柳叶眼、瑞凤眼,其中最受青睐的属丹凤眼。

丹凤眼的形状就属于偏细长的,而且它不分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它就是看形状的,甚至最具特色的就是丹凤眼。

丹凤眼的眼型很难得,人们认为它所具备的神韵最为神气,认为丹凤眼是一种贵相,是大有作为之人才会具备的属性。

历史上最典型的男性丹凤眼人物,当属关羽,他是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可是美关公呐。女性中,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便是代表,她的为人大家也都清楚,聪慧精明。

所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古人都喜欢眼波流转、目若秋水,这样神采该怎么从缝一般的眼里流出来呀?古人要画美丽的仕女图,不明白这个矛盾

(保命声明:本文仅为表述探讨,没有攻击任何长相的意思)

所以说,古画中有相当一部分看起来像是眯眯眼的眼型,其实要展现的就是丹凤眼。上面也说了,古代画家对五官的刻画不会过于细致,所以在描绘的时候,就会折取它的特征,也就是细长的模样。

唐《宫乐图》

清《雍正十二美人图》

另一些古画,看上去眼睛小,其实表现的是另一种低眉垂眼的神态,包括一些佛像中的菩萨,也总爱低首半垂着眼。

看到这样的画的时候,我们不会第一时间就对她指指点点五官,而会感受到她所流露出来的气质,那是一种古典含蓄的姿态,是一种普度众生的慈爱。

清冷枚《美人图》

唐敦煌壁画

明法海寺壁画

因为技法和表现风格的原因,古人习惯于将眼睛画成上扬的样子,细长优美,这并不是所谓的“眯眯眼”。

古画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就算是人物画,也不会特意专研五官,眼睛最重要的神采表现出来就足够了。

清《美人折桂图》

另外再说一点,其实我觉得美和丑是的,大家应该都分辨得出来,它是要看整体的啊。

有时候就算是同一款眼睛,要是整体搭配不好,那也是白长。这点就像曾国潘说的那样:“凤眼须与人的整体形貌联系起来看。有一些人若孤立看他(她)的眼睛,确是凤眼,但其整体形象不美,甚至是丑、俗、愚,则其眼仅是形似而已,不足道也。”

老实说,当你看到这样一幅古画的时候,你会觉得丑吗?仅凭一双眼睛。

明唐寅《美人春思图》

并不会吧,最重要的还是整体印象,她给人的感觉就是美的,因为整体和谐,所以即便她没有现在我们都爱的双眼皮,那也是赏心悦目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要只单单抓住一个点来盯着看,还要看整体给人的感觉如何。比如同样是上挑的眼型,像《宝莲灯》里面的三圣母,这眼睛上挑得还不够长吗?可她就是美的啊,眼波流转,开合有情。

很多人都说古画、以前的老动画也有很多单眼皮、细长眼睛,但是你不要单独把它挑出来看呀,人家的整体感觉是很舒适的。

以上,请放过古画吧,它只不过是基于古代绘画表现技巧而形成的传统审美风格而已,让它纯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3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