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宝清你我同行文明城市创建系列文
完达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爱一座城,用歌唱,用诗诵,用文明之花唱响宝清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序曲,用我们每一个人的绵薄之力,在诗词歌赋、在水墨丹青、在默默努力中,点燃创建全省文明城市的火炬,众人拾柴火焰高,道阻且长,行者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岁月带伤,亦有光芒。眼中有山河万里,何惧几分秋凉。
诗乡宝清我在等你
张明达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家乡宝清文化底蕴深厚,建县以来,诗词创作活动弘歌不绝,历久弥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我,虽然从小就喜爱文字,但对于诗词的了解和认知,也仅限于学生时代语文课本里学到的一些古诗词而已。
大概在半年前,我在一个读书平台上听到了有“词中之龙”之称的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讲的是元霄之夜中国的传统佳节,非常热闹,火树银花宝马香车,大家通宵达旦地出来玩儿,特别快乐。就在这个时候,作者遇到了一个女子,那是他梦里寻找了千百次的人,一朝相见,非常惊喜。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就多了一个美丽的相遇,在中国文化里就打下了一个烙印,这叫一见钟情,矢志不渝。所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为了千古永流传的佳句。诗词的魅力在于它曼妙优雅,隐含着深沉的意境,在字里行间,令人回味无穷,可以激起人们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月初,我有幸成为宝清县雪松诗社的会员。在这里,我了解到宝清雪松诗社成立于年,诗社共有会员60人,每个月定期都有学习活动、诗词讲座。刚走进诗社的第一天,我的内心是惶恐的,惶恐自己对诗词知识了解的太少,但同时也是十分欣喜的,因为在诗社这方知识的沃土,我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学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诗词知识。比如:诗歌的功能有记事、喻理、抒情、言志,而诗词创作不仅仅是小圈子里的一种娱乐,它可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娓娓动听,也可以雅俗共赏感人至深,总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总有那么一处让你陶醉其中,久久无言……
端午节前夕,首届诗意宝清“我们的节日”端午诵诗会在真理社区二楼会议室举行。众多宝清诗词爱好者齐聚一堂,朗诵了关于端午节的原创诗词。让我知道端午节还有重五节、天中节、龙舟节、草药节、诗人节等二十多个别称。但对于宝清诗词爱好者来说,诗人节这个名字最亲切,也最特别。每年端午节的时候,老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完全不分地域,每一种习俗都是献给这位诗人的仪式,这其实是宇宙间的另一种秩序,叫作文化秩序。
“中华诗词之乡”这是全国性的文化品牌,能够使一个地区的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一个层次,家乡宝清有着“天府之城、湿地之都、煤电基地、北国粮仓”的多元文化精髓,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这里的文化底蕴如同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是大自然和人文历史交织而成的精华,它能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寻觅诗意,这是一种无形也是无价的地方资源。作为一个生在宝清、长在宝清的地地道道的宝清人,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过程中,我很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积极参与到学诗、写诗、吟诗的氛围中。
人生就像一艘船,而心态就像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船舵,正在无意识地控制着我们人生的方向。借着“创建诗词之乡”的强劲东风,让诗词走进千家万户,使人们能够诗意地栖居,随时随地感受到诗词文化的熏陶,提升创建文明城市和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使中华诗词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下去。
我热爱我的家乡宝清,我骄傲我是宝清人。诗乡宝清,我在等你。
供稿:宝清县文联
统筹:武超
原标题:《文明城市创建系列文艺作品展播(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