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的才情不难在其他行业发光发热,他为
一个人的幼年家庭教养,是决定他未来一生中发展的基础。从孔子一生当中,在他十七岁之前,陪着守寡的母亲,偶然自己也赚取一点外快,帮忙补贴家用,其余时间几乎母亲都要他全神贯注于课业上。孔子也不负母亲的厚望,学业及做人处事都让母亲心中感到深深地满意,唯一遗憾的是,他的母亲无法看到这位影响着中华民族后世千秋万代的圣人整个成长的过程,在很年轻时便离开了人世。这对孔子个人而言,无非是晴天霹雳,但他还是坚强地从十七岁开始展开他刻苦、筚路蓝缕而又精彩的一生。
要了解孔子终其一生最精要且详细的资料来源,大部分应该都是散记在《论语》和《左传》里面,虽然篇幅并非很长,但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这位至圣一生中的举止和风范。其中包罗万象,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应对,或对于当时典章文物的批评,以及他的情绪变化,几乎兼容并包地都可以找到清楚的轨迹。
另外,如果要了解孔子个人血统的传承,那非得从《左传》上面了解,更进一步也可以从司马迁对孔子的记述中,找寻到孔子即便在颠沛流离之中,始终也没有更改过他的初衷,这种旺盛的斗志及坚毅不拔的精神,也都是源自于圣母颜征在的身教和启发。其实,在孔子的人生岁月中,曾经有十多年是处于漂泊不稳定的阶段,依他的才华和个人的条件,并不难在其他的行业上发光散热,但他为何选择周游列国?
大凡有智慧的人,必然有他独特、超人意表的思维模式和过人的见解,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其实有很多社会经验都是来自于和亡者有关,因此他对于人世间的变幻和无常其实早已看惯。他在帮丧家做丧礼方面及在地方官员和机构从事祭典方面的活动,都有他个人独特的见解,所以年纪很轻便在这上面早有名声。
青年时期,母亲过往之后,在外游历,凭着他比一般人都还要理解周代的礼仪这点便很吃香,当时许多的贵族都曾经就这方面请教于他,所以在鲁国他早就拥有一批信任他的粉丝,基于种种客观的优厚条件,三十岁左右便水到渠成地成立了一座私塾。因为他的家世渊源以及他丰富的学识,吸引了当时社会上大批的知识分子来到他的私塾从学,这段教学生涯一教就将近二十年。
但是,孔子的理想并非只是当一名教书匠而已,最后虽然在中年五十出头,起初曾经被当时掌握鲁国军政大权的阳虎看重,最终因为阳虎的私心太大,并且所从事的政变也没成功,因此作罢,最后还是鲁定公欣赏他的忠心,因此找过孔子私下会谈过,鲁定公认为孔子是一位见多识广、学问涵养很好的人才,便请他担任管理地方的官衔。
那段日子里,由于得到鲁定公的青睐,不断地升迁,刚好鲁国的大司寇往生,鲁定公便顺理成章地擢拔孔子坐上了这个位置。鲁定公基于孔子熟谙周代的礼仪,那段时间齐国和鲁国之间经常有些重要会谈,必须要有一位身份特殊又懂礼仪的高级官员居中斡旋调和,这个人选便是孔子。这个官衔在鲁国而言,已经算是位阶极高,这可以说是孔子一生中最风光的时段。
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鲁定公只是一位名存权亡的领导者,孔子在他的底下也只能做些表面上的工作而已。虽然如此,在他的任内,曾经帮鲁定公讨回了在齐国的一些失土,此举让孔子声名大噪,连其他的国家因此也都知道了孔子这号人物。但是,也许太急于帮国君找回原本失去的权势而得罪了当权派,无法见容于当局,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这漫长的十四年当中,他的身旁始终有着不少的追随弟子,其实孔子若能像一般的政客不得罪当权者,甚至于扮演墙头草,长袖善舞,或许他的政治生涯不会那么快就结束,以他的睿智和才干,也足以让其他的诸侯对他有所畏惧。孔子因为精于周礼,他便用周礼的理由规定所有家臣不可以私自藏有刀械和武器,受封的大夫府邸,墙的高度和长度也都有一定的规矩。
孔子是利用他当时的权限,帮国家的主君一步一步寻求重新掌握实权,并且防止从鲁庄公时期以来三桓势力的扩展,因此经常殚思竭虑地帮国君想法子维护应有的尊严和权力。当时在拆除这些高权分子城墙的时候,孔子是指派子路去执行拆除工作,这事件引发了极大的风波,并且也不顺利,但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才干和气魄。
他五十六岁的时候,曾经代理过鲁国的国政,在他掌政的那段时间,根据记载说是交易公平、男女互重、路不拾遗,官吏也都恢复到清廉、不私相贿赂的地步,人民极度地赞赏他的政绩。或许是鲁国的国运不佳吧!再加上鲁定公也不是一位有主见的明君,后来中了季桓子的伎俩,整天不理朝政,游山玩水,孔子失望之余,仍然给予机会,等待了一段时日,最后连配享的祭肉都没分到,孔子便心里有数地黯然神伤,离开了鲁定公,这便是他展开了人生另外一段历史的开始。
孔子离开了鲁国之后,展开了漫漫的十多年游历生涯,虽精彩但也颇多周折,并且都没有碰到他可以辅佐的对象,所遭逢之人要不就是如南子般矫心饰貌、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南子也非一般女子可以比拟,据说长得蛾眉皓齿,如姑射神人,可说是倾国倾城之姿,但却是一位不安于室的女子,虽然卫灵公非常地喜欢她,但是她却不止一次地给他绿帽子戴,最有名的便是和宋国的公子宋朝的那段众人皆知的私通丑事,虽然如此,卫灵公仍然宠爱她。
孔子当时只是一味地想要施展自己的理念,他认为南子是唯一握有实权之人,若要顺利的话,应该和南子直接陈述自己的想法是最快的方式,但其实南子并非只是单纯地欣赏孔子的才干而已。这件事还曾经引起子路对孔子有些微的误解,事后孔子当然是义正辞严地驳斥子路的想法是不妥当的。
孔子也曾经受到宋国国君的欣赏,他极为赏识孔子在鲁国的政绩。即便如此,再怎么伟大的人物,入境随俗是必然的道理,也就是说,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最好先熟悉当地的人物、风土民情等等,甚至于了解一下主流派、当权派的是哪些人物,这对于初来乍到的人而言,应该是极为重要的。
孔子一生中在他游历各国的经验上来说,可谓事迹斑斑,绝对地丰富精彩,有些似乎是可以轻而易举就地脱困,但也有一些是几乎连老命都要赔上,有几次也替自己和弟子差点惹上了杀身之祸,就举历史上很有名的宋国大司马桓魋和孔子所结下的梁子这档事,便是一个例子。不明就里的人断章取义,会以为桓魋没事为何就想杀了孔子而后快,原来这是有原因的,所以后来即便宋国的国君对于孔子在礼上的思想和造诣极为崇拜有加,可是桓魋始终和他唱反调,并且当众不给他面子。孔子刚到宋国的时候,其实早就耳闻桓魋这号人物,后来孔子又看到桓魋请人做假人陪葬,在这个观念上及认知上,两人有了极大的分野。
孔子是有话直言的君子,他认为桓魋此举有损儒家的仁爱思想,但在桓魋这边的想法就起了很大的误解,认为孔子是在贬损他、暗讽他,同时另外的一层意思也是在调侃他太过于奢费财物,甚至于最后桓魋也把孔子的某些话误听为是在诅咒他绝子绝孙。于是,他思前虑后,愈想愈愤慨,愤怒到一定要把孔子杀掉才足以泄恨的地步。从那一天开始,只要知道孔子的踪迹,尾随于后的便是桓魋手下的捣乱、寻衅和找麻烦。
就说有这么一天,孔子为了要给宋国人示范礼仪的课程,桓魋知道讲课地点之后,就派了他的手下先把在场的树给砍了,但没想到派来的人反而被在场的学生和颜悦色地劝退,这让桓魋更恼羞成怒,本来打算在当晚夜深人静的时候,要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弟子全部杀掉,还好也算孔子一行人命大,有贵人暗助,而这秘密地通风报信的贵人却是桓魋的亲弟弟,否则孔子便会在这场风波中就给殉难了!
孔子知悉了桓魋要杀他的消息之后,这才紧张起来,于是就要弟子们分批分散地逃离,集合地点就选择在郑国。孔子在当时也没有因为这个消息而仓皇失措,只是先分配如何让他的门生安全地离开。他的弟子中,最担心的便是子路,不断地催促孔子赶快赶路,孔子却说:这一切都由天命安排,如果我是有使命在身,那桓魋又奈何得了我?
孔子后来便和门生们在郑国会合,在等待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插曲。这故事是说子贡要去郑国的路上,边走边打听路上的人有没有人看到孔子经过,后来就打听到一位老人家,这老人家似乎对孔子的印象极为深刻,据他的描述,他对子贡说:是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头长得像谁,脖子长得又像谁。说得惟妙惟肖地,子贡一听便知道是孔夫子没错,但这个老人家的形容听起来却是非常地好笑,他对子贡说:我看到的这个人虽然相貌堂堂,极为伟岸,一看就不是普通人,但是却很奇怪,他脸上的表情和举止行动让人感觉好像是一条没有主人的流浪狗。这便是日后所说的丧家之犬的由来。
原来这位老人家在现场看到的是,当时六十多岁的孔子,碰到了突如其来的状况,再加上连日的奔波赶路,以这个年纪的人来说,体力、心力各方面都应该是会劳累的,孔子恰好身体靠在城墙的一处,两眼无神地眼眺前方,可能是这个情景让一般人感觉有点失魂落魄,但这丧家之犬也形容得太过了。
不过,圣人的胸襟是雄伟、坦荡的,当子贡半开玩笑地把这番话讲完之后,孔子却很轻松开心地回答说:他其实如何形容我的样貌,这一点都不重要,但是他说我像是一条丧家之狗,这个形容词真的是太贴切了。虽然孔子当时讲话语带轻松,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为他设想,一群人连日不眠不休、疲于奔命地跑路,年轻人还好,可是当时的孔子,他一生中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天道变化和多次的岸谷之变,一般人早就倒地不起。
我们可以试着想想,他三岁父亲过世,人生刚在起步阶段,接着母亲也撒手人寰,那时也不过是一名惨绿少年,他就必须独自去面对当时的诡谲多变、政客夺权那般阴暗狡猾,并和鹗心鹂舌的诸侯们周旋,那段狼烟四处的岁月里,相信许多人是无法平静地驶过。孔子由于独自一人,平日里生活也需要有人打理,在他十九岁那年,他结婚了,可是或许是两人的理念和抱负差距过大,从结婚一路以来,老婆似乎始终不满孔子在现实生活上面的积极度,老婆也不是不好,只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刚开始几年或许老婆会自我安慰,心想总有花开见红、青云直上的一日吧!
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孔子接二连三在官场上始终都没有好的结果,甚至连生活上有时都有问题,渐渐地从希望到失望,到了最后的绝望,老婆跟他提出离异的条件,虽然是百般的无奈和不舍,但孔子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挽留的立场,只能私底下对着自己的小孩说:你的母亲如果想要再嫁人,就让她自己自在去吧!一个旷世圣人当他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听了着实让人心酸不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