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穿越到古代你也不会是美女丨相与貌
中国人总是说一些自相矛盾的俗语。比如论相貌,老话讲“人不可貌相”,却又说“相由心生”,真不知信哪句为好。吐槽归吐槽,但“人不可貌相”与“相由心生”却都是有道理的,“相”与“貌”本就是不同的。
“貌”字在《说文》中的解释是:“颂仪也。从人、白,象人面形。凡皃之属皆从皃。,皃或从頁,豹省声。”这是说“貌”是一个形声字:左侧的“豸”实为“豹”字的省略,为声旁;而右边的形旁“皃”(音同“貌”,也是二简字方案中“貌”的简化字,后停用)实际是从“白”和“人”演化而来,象征着美人的某种面部特征;“貌”字的另一种写法是“”,形旁是“页(頁)”,“頁”字本是“人”“首”二字之省,凡与头部相关的字皆从“页”。可见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相”字在《说文》中的解释则是“省(xǐng)视也”,并引《易经》解释道:“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可见“相”字本是“观察”的意思,读四声。后来又引申为观察的对象和结果,即有了外貌之意。《康熙字典》引《诗经》说:“又质也。《诗·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可见“相”不只是指观察到的容貌、外观,还有基于观察而推断出的个人品质。故而,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某种封建迷信活动称为相术,这是取其“省视也”“貌也”“质也”三层含义。
“人不可貌相”就是说不可以仅仅只看外表估量一个人的潜质。“相由心生”之“相”则是“颂仪”的意思,这是讲一个人的心境决定了其神情仪态,自然也是有道理的。但人们往往更重视的是天生的“貌”;而非可以随心境变化而变化的“相”。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容貌才算美呢?古人的审美标准与今日的又有哪些差别呢?
“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从“貌”的字形可知“面为一身之主”,故先从面部谈起,其余“依次第及焉”。
一、面部
1.脸型
以前相士们看相时,常讲“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是上佳之相了。这里的“天庭”指上额,“地阁”指下颏。若依此标准,那要将时下颇流行的“网红脸”置于何地?当然这说的是男子的脸型,虽说是运势极好的面相,听着却倒像是骂人。至于女子脸型,当另有标准。
《红楼梦》里写宝钗,一出场就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古人貌似偏爱圆脸。
《诗经·卫风·硕人》说美女庄姜“螓(qín)首蛾眉”。螓是指一种类似于蝉的小虫,它的前额丰满、光洁。这是古代美女额头的标准。就整体脸型而言,古人喜欢上部偏圆、下部略尖的“鹅蛋脸”。其次就是“满月脸”,取面如满月之意。就是脸盘圆圆的、白白的,像满月一样,相貌白皙、丰满、富态而有神采。宝钗就是这种脸型。
现代人普遍喜欢的“瓜子脸”在古代则榜上无名,却在传统画论中倍受青睐——古人讲人物绘画,有“三庭五眼”之说。“三庭”指脸的长度比例,把脸的长度分为三个等分,从前额发际线至眉骨,从眉骨至鼻底,从鼻底至下颏,各占脸长的1/3。“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正好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分——完美的瓜子脸完全符合“三庭五眼”的黄金比例。
“三庭五眼”2.眼睛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觉得我的窗户该擦擦了)孟子也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ào)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哉?”足见眼睛的重要性。
关于美女的眼睛,早在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美目盼兮”“美目扬兮”“美目清兮”等描写,足见自古就非常重视眼睛之美。
眼睛之美首先在于清澈明亮。曹植假借洛神之名赞甄姬“明眸善睐”,现代我们也常用“水汪汪”一词说美女的眼睛。
眼睛之美,美在神韵,要做到眼波流转处,风流尽显。李延年歌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倾国倾城的绝色武器实为一双顾盼多情的眼睛。《红楼梦》中讲黛玉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单是这一双眼睛,就让世间多少“须眉浊物”为之倾倒啊!3
3.眉毛
有道是“眉目传情”,美的眼睛需要美的眉毛来搭配。眉毛在女性审美中的地位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甚至不亚于眼睛。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句。把眉毛唤作“眉峰”,这反映了古人对眉毛的审美标准。柳叶眉固然好,但终究不完美。相比之下,古人最喜欢那种弯曲而细长,颜色淡青的眉毛。要有那种如远山隐于雾霭中的感觉,才堪称完美。《西京杂记》讲卓文君就是这种“远山眉”。另有说法,远山眉系赵飞燕、赵合德姊妹所创眉形:“合德新沐,膏九回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粧(妆)。”(《赵飞燕外传》)
其实,眉妆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用烧焦的柳枝画眉了。由于性价比高,经济实惠,画眉的美女越来越多了,需求推动创新,后来竟发展成了一种专用于画眉的颜料——黛。
《红楼梦》中讲黛玉初来贾府,宝玉见其生就“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即赠其“妙字”曰“颦颦”,探春问其所出,宝玉“杜撰”一了个出处:“《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事实上,早在汉代,人们就把石砚磨碎后加水调和,制成“石黛”,涂于眉上。至于究竟有无《古今人物通考》暂且不提;但这“可代画眉之墨”的石黛倒是确乎存在的。探春以为“杜撰”,恐怕是冤枉我们宝二爷了。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风尚刚健豪迈,自由开放,眉形更是呈多样化发展,什么鸳鸯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倒晕眉……不一而足,都是盛唐气象。眉妆已然成为女性面部妆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4.鼻子
鼻子是五官中最重要的部位之一,鼻子的形状决定了整个脸部有无立体感。如果眼睛、嘴巴不够理想,还能通过化妆来弥补,而鼻子却不能。
鼻子作为面部最突出的器官,其美感就在于立体感。古人有“鼻若琼瑶”之说。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琼瑶是指一种美玉,晶莹剔透,光滑温润。这是说完美的鼻型应当是鼻梁坚挺、鼻尖圆润、鼻翼大小适度的“粉鼻儿”。江湖术士为人看相,常以“面如冠玉,鼻若悬胆”为福相。其实,这个“鼻若悬胆”是讲山根端秀、鼻梁高挺、鼻头略尖。总之不离一个“挺”字。看来,虽然我们是黄种人,多数人面部较扁平,但人们对更加立体的脸部的审美追求却是古今不变、中外无别。
5.唇齿
中华文化强调阴阳,这在审美中也有体现。一直以来我们的女性审美标准在于一个“小”字:身材要娇小才好,双手要小巧才对,更有甚者,为了追求一双小脚,古人曾发明了变态的“三寸金莲”。俗话里说“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这“樱桃小口”可以说是古代美女的标准的嘴型了。美女的唇,其形一定要小巧;其色必须红润、有光泽。故有“朱唇皓齿”之说。唇若涂朱,齿如含贝,朱唇映出皓齿的白,皓齿突显朱唇的红,可谓是相得益彰
二、头发
自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头发便被人们及其看重。过去讲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古代西方也把理发看作是一种外科手术(难道是传说中的人体无用副组织群体切除手术?),理发师和外科医生倒是同行了,这也真够稀奇的。
华夏民族自古爱惜头发,长发与髡发不只是华夏与胡人的发型区别,更是华夏与四夷之间的文化差异。古人讲美女头发,有“云发丰艳”的说法。“云发”言其乌黑且浓密;“丰艳”是说修长而亮丽。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标准。《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昔有仍氏生女,鬓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又《太平御览》:“上(汉武帝)观其(卫子夫)发鬓,悦之。”谁能想到我们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竟然是一枚“发控”,竟生生被卫子夫这一头绾之如高云、散之如流瀑的秀发折服?
三、足部
有人说:“脚是女人的第二张脸。”也有“脚是女人的第三性器官”的说法。不知这些说法从何而来,但古人对美足的追求可谓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变态地步。在古代中国男人的眼中,一个女人身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脸蛋,也不是身材,而是一双俗称“三寸金莲”的小脚。
缠足之风究竟起于何时,尚无定论。有说法是起于南唐后主的舞女窅(yǎo)娘,但不足为信。不过到南宋时裹小脚已蔚然成风,而“莲足”也倍受宋代文人的青睐。苏东坡有一首《菩萨蛮·咏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将小脚称为“宫样”,可见缠足之风或许始兴于宫闱当中。也有将小脚称作“官样儿”的,或是缠足起自宋朝官僚贵族阶层等上层社会的一个旁证。元代缠足继续向纤小方向发展。明代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
这种审美观是一种极端男权意识的体现。在古代男人眼里,缠了脚以后,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步步生莲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搀扶、去保护,极大地增强了男人的保护欲。酸腐文人们更是恬不知耻地将小脚誉为“金莲”“香钩”等,这实与吃人血馒头无异。
三寸金莲鞋四、皮肤
常言道:“一白遮百丑。”中国人对于肤色的审美追求,一直都是一个“白”字。《诗经·卫风·硕人》称赞庄姜肤白貌美说“肤如凝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其他诸如“肌肤胜雪”“肤如凝雪”“欺霜赛雪”等词语也随处可见。可见无论古今,虽说是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对于美人皮肤的审美要求却是出奇一致——皮肤颜色必须白皙,质感必须细腻、柔滑、润泽。
甚至有些时代,连男子都追求白嫩的皮肤。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中讲“傅粉何郎”这个成语的来历:何晏容貌姣好,皮肤白皙,魏明帝以为他搽了脂粉,就在大夏天让他当众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不一会儿,他就吃得大汗淋漓,只好拿衣袖去擦,结果擦完汗之后,脸色反而显得更加白嫩了。何晏可谓是伪娘界的鼻祖了,他这吹弹可破的皮肤恐怕比起宋玉的邻家女都不遑多让了,让今日的“小鲜肉”情何以堪啊?!
伪娘五、身材
美女往往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就是身材了。古代美女身材的标准经过了几个时期的演变。
先秦北方女子以高挑为美。《诗经·卫风·硕人》有“硕人其颀(qí)”“硕人敖敖”等句,“颀”和“敖敖”都是形容身材修长高大。南方女子则以“细腰”为美,谚云:“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据《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可知当时的美男子都喜欢苗条的身材,更不要说女子了。
汉魏女子则以“身轻”为美。《汉书》载成帝皇后赵飞燕“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又有说她“能做掌上舞”的,可见当时人以“身轻”为美。
唐代偏喜“丰腴”。李唐多有胡人血统。因受胡人审美传统影响,唐人“以胖为美”,但不是今日所说的胖,而是一种富态的丰腴。这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名画可窥得一斑:当时的女性体态丰腴,却无臃肿之感。
宋以后,盛唐时期的丰硕之美,让位于清癯(qú)之美。女性病态美日渐成为女性美的基本范式。此后的文学作品中多以杨柳比喻女子弱不禁风的柔弱之态。《红楼梦》中讲黛玉,用“弱柳扶风”来形容她行动时腰肢款摆、风姿绰约的体态,一个“弱”字突出了她的病态美,正如细弱的柳枝在风中摇曳般楚楚动人。
病态美的西施古代女性审美带有强烈的男权意识,是君父一体的封建社会男性家长制的产物,本质上是对女性的物化。现在则不一样了:在当今这个男女平权的社会中,审美更加多元化;对男性的审美要求也逐渐拔高。颜值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大概是年龄太大了吧,一向不过问本狗感情问题的老妈近来三令五申地催逼:“儿啊,妈妈知道你也不容易——现代社会一看钱包,二看颜值,可惜这两样你都没有;但这不是你不找对象的理由啊?!”我作证,这是亲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