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李白的一首将进酒,体会郁郁不得志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梅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岁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沾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

万古的寂寞“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言中妒杀人”(李白《玉壶吟》),李白在朝廷遭受谗毁,被迫离开首都长安。临行前虽然玄宗还算给足面子,“赐金放还“,但一心要建功立业报国成名的李白心情仍可想而知。这首诗是诗人遭谗被逐后漫游梁、宋期间,与友人岑勋、元丹丘在嵩山相会时所作。

李白的玉壶吟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看到这里,我们觉得李白似乎只是一个消极而无所作为的酒徒。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喝酒只是一个“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手段,以上的几句话,纯粹是无可奈何之际的愤慨牢骚语。“万古愁”从何而来?还是从政治失意、理想受挫而来。“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李白是有“圣贤”之志,也自信有“圣贤”之才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这种强烈自信的表白。

李白

诗歌一开头就用黄河一去不返的描绘、青丝朝黑暮雪的夸张来比喻性地说明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实际流露出的是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人生焦灼感。几乎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有这种焦灼,理想越远大、越难以实现,这种焦灼感往往越强烈。但李白被召至长安时,唐玄宗就已经是一个无志昏庸之主了,李白被迫离京后,形势每况愈下,终至于在玄宗朝的年爆发令唐王朝一蹶不振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据学者考证,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年),当时诗人自长安放还,已经快9年了,好友相逢,欢聚宴饮,诗人抑制不住强烈的痛苦和愤懑,写下了这篇酣畅淋漓的文字。当时的形势,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说的最清楚:“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居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疆拳不能食,驴得志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

李白寒夜独酌

在这样黑白颠倒、小人当道的时代,唯有斗鸡走狗迎合统治者娱乐的需求或不择手段迎合皇帝好大喜功、穷兵颗武的需求,方有可能一取功名、获得宠信。李白当然不可能同流合污——“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行路难三首》其二),而玄宗是早已“晋君听琴枉清角“了——任用小人,偏听偏信,深谋远虑的忠正之言对于他不异于对牛弹琴。如此形势下,有远大抱负的李白也很清楚,几乎不大可能还有什么实现理想的可能性。那么,他的寂寞,就是自古以来生不逢时的“圣贤”之共同寂寞,他的“愁”思,也是难以消解的万古之愁了。

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么,也就只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了。酒,是历代不得志的能人志士的精神寄托与创作灵感的来源。魏晋六朝的阮籍、稳康、刘伶、陶渊明等人,无不因为生不逢时,而不得不以创作和酒留下美名,虽然他们本来都是富于才华和理想的贤人。借酒浇愁,功业难成,也不过是传统题材,常见的境况。李白的诗歌,妙在诗情跳宕不羁,或放或收,情绪忽低忽高,或起或落,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点明题旨,全诗如大河奔注,气势奔腾,又如洪钟大吕,余音不绝。

参考资料:唐诗三百首

本文乃“王琦说旅游”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