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铸词帝辛弃疾,金戈铁马里的豪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拳拳爱国之心,天人回应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国占领。他由爷爷辛赞抚养长大。爷爷虽被迫在金国当差,却胸怀大志,一心盼望宋朝北伐。因家族氛围的熏陶,加之少年辛弃疾亲眼目睹了金国对汉人的残酷统治与迫害,他立下了惊心动魄的大志向——重拾旧山河。
山东好汉的侠义之风与英雄气在青年辛弃疾身上表现强烈。他性格豪迈倔强,勇猛果断,善于主动出击。公元年,金主完颜亮率60万大军大举入侵南宋。21岁的辛弃疾马上抓住机会,毫不犹豫地拉起一支多人的队伍,投奔了耿京率领的义军,成为25万农民军的领导者之一。他斩杀逃兵,亲手结果叛将,在战场上生死无惧,奋勇杀敌,并策动降军万人归顺南宋朝廷。种种骄人的成绩,使他很快在军中树起了威望。
这段驰骋疆场的战斗生活虽然短暂,对他日后的思想和创作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辛弃疾长得“肤硕体胖,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但粗中有细,能文能武。靠战功当上一个小官后,他马上给皇帝上奏,呼吁皇帝厉兵秣马,重拾旧山河。高宗接到辛弃疾的奏折,露出一丝苦笑,只当是年轻人一时头脑发热。
25岁的辛弃疾正值壮怀激烈、精力充沛、不服输的年龄,皇帝不回复,他就一遍遍写,一遍遍上呈,不信皇帝是顽石锈铁,认为只要皇帝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写一百遍也在所不惜。可皇帝真的是顽石锈铁,所有的热情换来的却是沉默。只是他越写越多,慢慢就有了丰厚积累,于是整理成集子《美芹十论》和《九议》。
这些激情澎湃的建议不受朝廷待见,可是流传到民间,却引起了强烈反响。朝廷从群众的狂热反应中看明白了﹕这辛弃疾绝非池中之物,不能将其闲置。于是安排辛弃疾专门治理乱政、肃清治安,不断地把他从一个鬼地方派到另一个鬼地方。
公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这期间,他曾登上赏心亭远眺,但见峰峦交错、山川连绵,想起自己一腔壮志却不受重视,真是痛心疾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公元年,湖北茶商赖文政领导茶商起义,屡败官军。35岁的辛弃疾临危受命,由仓部郎官升为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节制诸君,讨捕茶寇”。他步步为营,围追堵截,将赖军逼入困境。最后,赖文政只好接受招安,辛弃疾随即将赖文政押解到江州处死。这次起义动静不算太大,丝毫没有引起南宋统治者的警觉。
当时,南宋国势日衰,国内动荡,边境也时时涌动着不安。南宋统治者们得过且过,有叛乱就打击一下,平息了转身就忘掉,没有一点忧患意识。权贵们偏安一隅,沉醉于表面的歌舞升平中。林升将这一切全记在了《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迷恋歌舞升平,在花天酒地中麻醉,拼命营造着一派虚假繁荣。
辛弃疾对一切洞察于心,欲补天穹,却无路请缨。他站在热闹喧腾的大街,面对着人们的盲目乐观,将所有的激情、感触都写进了这首《青玉案·元夕》中﹕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面读来,这似乎是描述了一桩美好的爱情故事﹕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由喧闹场面引出具体的人,把个人的欢乐融进了节日的欢乐。实则还蕴含着另一种情绪﹕辛弃疾满腹的文韬武略无处施展,只能站在红尘外孤芳自赏,是通过繁华反衬寂寥,即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就是辛弃疾自己。
辛弃疾是非常有能力的实干家。他虽一直在朝廷的频繁调动中东奔西走,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公元年,辛弃疾改任京西路转运判官,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途经造口,登上郁孤台,他思绪翻涌。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昼夜流逝的江水啊,中间隐藏着多少行人的眼泪。举头眺望西北长安,只看到眼前的无数山川。青山再多,怎能挡住滚滚江水向东流。夕阳下,我的满心愁绪,与远处的鹧鸪鸣叫,融为一处……
在狭隘者眼里,能干也是一种错
公元年,广西李接、郴州陈峒起义,皆被宋军镇压。外有异族虎视眈眈,内有义军不断起事。这时,辛弃疾已近40岁。可朝廷就是不让他担当大任,连续四年改官六次。这次又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送别,辛弃疾提笔记下了这桩事。“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虽带着一腔郁闷上路,辛弃疾在湖南却迎来了事业高峰,但没想到的是,危机也在此埋下。
湖南南部的苗侗两族一向凶悍残忍,欺压乡民,阻挠政令,动辄武装暴动。辛弃疾给宋孝宗上了一封《论盗贼札子》的奏折,分析了当地种种弊端,建议成立部队,既可剿匪,又可护城。得到准许后,他抛开政务,亲自主抓队伍筹建工作。他向民间大量筹集瓦片、垒石、银两等物资,在这期间克服重重困难,顶住了各方压力,盖起了军队营房。之后,四方招募人才,亲自考核,组建了一支含步兵、骑兵的“飞虎军”,加请广西安抚使司每年代买30匹战马。“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辛弃疾亲自监督操练这支队伍。“飞虎军”招的都是些英武强健的年轻人,生龙活虎,士气旺盛,大有“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气概。有了这支军队,地痞流寇再也不敢生事,长江沿岸的国防力量也得到巩固,金人在边境也不敢搞小动作了。闻风丧胆的金人称辛军为“虎儿军”。
辛弃疾又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用官米赈济百姓、兴修水利、在侗民集中的地区兴办学校……干得有声有色,这让朝廷胆战心惊﹕
这个人太有能力了!尤其那句“重拾旧山河”简直让求和派们寝食难安﹕如果他号令一方,肯定是四方来投,真的恢复了旧山河,哪还有我们的好日子?于是,他们随便找了个理由将辛弃疾调离了湖南,让其到江西担任隆兴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
当时,江西正遭受严重旱灾,一些奸商串通囤粮,好趁机发国难财。辛弃疾虽对湖南有万分不舍,但来到江西立马转换角色,雷厉风行地投人到工作中。他立即让人在大街张贴告示﹕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意思是﹕
有粮不卖的人发配充军,强买粮食的人问斩。又拿出公款,令人到丰收地区买米,运回来后平价卖出,使百姓顺利度过饥荒。辛弃疾果断坚定、敢作敢为、刚正不阿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也招来了官僚的忌恨与反对。
公元年冬天,41岁的辛弃疾又被调任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还没等展开工作就遭到谏官王蔺弹劾,说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暗指他在湖南组建“飞虎军”时筹款及处罚犯人的事。宋孝宗痛批辛弃疾“凭陵上司,缔结同类,愤形中外之士,怨积江湖之民”,骂够了,撤去其一切职务。
隐居期间仓作迭出
辛弃疾打道回府,隐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带湖。也许是对江西情有独钟,也许是他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不如在此盖个庄园,把家人都接来,也有个长期的落脚点,辛弃疾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特点,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取名“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这座庄园布局精巧,规模宏大,内有集山楼、婆娑堂、植杖亭、信步亭、涤砚渚等,还有带湖、南溪、篆罔、蔗庵、雪楼,整体面积有亩。
“稼轩”落成后,辛弃疾每天呼吸着清新空气,和自由的鸟儿相伴来去,心绪飞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美好的田园抚慰着忧伤失落,让诗意流淌。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乡村生活给辛弃疾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体验和感受。在这种平静的生活中,他将自己由青涩到成熟、由热情到平静的心绪细细地梳理了一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能道出其中微妙﹕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将涉世未深的少年故作深沉、无愁找愁、无处倾诉的状态勾勒得很生动。如今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识尽了愁滋味,却无法言说,只能淡淡地来一句“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虽常到各处游历,饱览山川秀色,但时间长了难免流露伤感。眼看国是日非,自己一身本领却无能为力,那种欲罢不能的苦闷说与谁听?他爬上博山,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其实非常喜欢田园生活,只是一腔才干无处施展,壮阔情怀无处挥洒,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那种尴尬和压抑,让他不能真正地享受诗酒田园。他的梦未实现,他不甘心“采菊东篱下”,从此不问人间事。
他的理想是像岳飞那样“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家国山河被铁蹄践踏,可他却不能去阻止、去保家卫国,因为朝廷并不想把战场交给他。为了排解苦闷,他努力把自己包裹在田园山水中,但写着写着就从田园山水拐到了家国春秋。月明星稀的晚上,那个“重拾旧山河”的梦一遍遍跳出来,勾引着他的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一辈子行走塞北江南,归来时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秋夜梦醒之后,眼前浮现的依然是祖国的万里江山。
辛弃疾具有相当杰出的军事才华,可惜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世间最悲剧莫过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迷人的田园挡不住急流勇进的冲动。久梦不得,文字里的辛弃疾渐渐变成了愤青。
在启用与闲居间来回穿梭
公元年,左丞相王淮向宋孝宗建议﹕辛弃疾这样有才干的人不应该被闲置。于是,宋孝宗给辛弃疾安了一个“宫观主管”的名号,让他去管理武夷山冲佑观一处政府产业。这是个虚职,相当于“储备干部”。
公元年,辛弃疾与好朋友陈亮在信州铅山瓢泉相见。陈亮为人豪爽,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是积极的抗金派,自然也是不受皇室喜欢的人。两个同道中人,对酒和诗,惺惺相惜,相处了10日。辛弃感慨万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中回顾了当年在山东和耿京领导义军的情形与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充斥着战场号角悲鸣、士兵英勇杀敌的壮举。词人豪情万丈﹕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却突然话锋一转﹕“可怜白发生!”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深深的遗憾,让人心头一悲。
一直到公元年冬天,闲居10年的辛弃疾才终于接到朝廷任命。这时,宋孝宗已经当了太上皇,即位的太子赵敦即宋光宗任命辛弃疾为福建提点刑狱公事。
《宋史》记载,辛弃疾在福建的施政方针是“务为镇静”,意思就是安定压倒一切。他的政绩十分突出。当时,福建频受海盗骚扰。为缓解大量军队、皇室族人的人多地少的经济矛盾,辛弃疾筹建了一个专项资金库,用于维护地方安定。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筹到了50万贯钱,还没来得及实施打造一万副铠甲、招募士兵加强军队建设的计划,弹劾又来了。
公元年,辛弃疾再次遭到谏官黄艾的弹劾,罪名跟以前没什么出人——“残酷贪饕,奸赃狼藉”。紧接着,他又遭到同为御史中丞的谢深甫、何澹的先后弹劾,一切职位都被罢免。辛弃疾再次回到上饶带湖瓢泉,不久开始动工修建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公元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之际,他已经连续四次遭到弹劾,没有收人,没有官职。不管愿不愿意,他只能过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没办法,“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的遣兴抒怀诗词。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是辛弃疾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的词。落职后的寂寞心境和对时局的深刻怨恨,词人毫不隐讳地表达了出来。
这样的闲居生活一过又是8年,加上之前的闲居,整整18年无事可做。这对于一个一心报国、一身武艺、渴望征战沙场的人来讲不啻为一种残酷的折磨。
辛弃疾是有能力、有干劲、属于战场的铁血英雄,号令一方便能震退劲敌。可朝廷把疑心病发挥到了极致,怕他成为尾大不掉的勇武悍将,怕他功高盖主,对他始终弃之不用。这导致词人一生除了频繁调动就是被搁置闲居,受尽冷落。
有一种遺憾,无法阻止
南归一晃过去40年了,辛弃疾已不再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风烛残年之际,一直念念不忘的初心终于有了回应﹕公元年,金国铁骑一路南侵,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被授予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职。他兴奋地登上镇江北固亭,触景生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胸襟宽阔的辛弃疾一点也不计较皇帝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他生就大将之风,雷厉风行,武将之本和儒将风采在他身上结合得很完美。
他一赶到镇江就屯粮、屯兵、赶制军服……还派卧底去金国收集情报。激情澎湃、老当益壮的辛弃疾,终其一生,心心念念的就是北伐抗金,一生被贬也都因为这个不改初心。如今有了机会,如何能不全心投人?南宋朝廷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做最令人寒心的事。在完胜的战局面前,以十二道金牌将岳飞紧急从战场召回,将金军放虎归山,一心为国的岳飞却被冤杀于风波亭。
大将狄青的情况也很惨﹕由于文官排挤,狄青遭受不公正待遇,抑郁而死……如今辛弃疾眼见着就要实现重拾旧山河的梦想,晴天霹雳再次袭来!主和派看到辛弃疾忙得不亦乐乎,羡慕忌妒恨、窝里斗的习性再次复燃,千方百计、搜肠刮肚地给辛弃疾扣帽子。可怜此次任期还不满15个月,辛弃疾又以“贪财好色”之名被弹劾。这时,他已年迈,再也承受不住,积郁成疾。
公元年,辛弃疾65岁了。这时,韩侂胄全面主持筹划北伐,辛弃疾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从来都是主战派,从来没变过,当然支持北伐抗金决策。
出于经验,他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担心重蹈覆辙,使北伐再遭失败。辛弃疾提出了很多合理意见,可是没人重视。每当郁闷之时,辛弃疾都要登高远眺,只有如此,心里的愁苦才会减少一点。他的许多词都是登高之作。当他再次来到京口北固亭,怀古忆昔,心潮澎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由于韩侂胄准备不充分,贸然北伐,宋军各路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主和派相互勾结,杀死了韩侂胄,宋金开始议和。
公元年秋,朝廷无人可用,又将辛弃疾提拔为枢密都承旨(掌管枢密院内部事),令他速到临安赴任。此时的辛弃疾纵有万丈豪情、千般武艺也无能为力了。他已经重病多时,连吃饭都很困难。同年9月,67岁的辛弃疾高呼“杀贼”悲愤离世。
缺点成为被攻击的靶子
辛弃疾一生六次被弹劾,每次弹劾的理由都离不开“嗜杀”“贪财”“好色”。这不排除保守派的陷害。你这么热血阳刚、胸怀大志,和我们萎靡阴柔、追求享受的态度泾渭分明,怎么可能是一条船上的?辛弃疾是政治家、军事家,是能人、强者,是词人、豪杰,但不是圣人。他身上也有不少缺点,这些缺点成了众人攻击的靶子。
先说贪财。虽然宋朝工资很高,但辛弃疾做官不过20年,按照《宋史·职官志·俸禄制》粗略计算,即使不吃不喝攒20年工资也盖不了一个大园子。况且辛弃疾闲居18年没有收人,哪来的资金支持奢华生活?
据邓广铭先生《辛稼轩年谱》﹕辛弃疾除原配夫人外,还有6位侍妾,儿子9人,女儿2人以上,外加数位奴仆。但辛弃疾从不为钱犯愁,不但盖起了大别墅,而且平时出手阔绰。
辛弃疾一向对百姓仁慈、对官员苛刻,处理俘虏或罪犯的方式相当残酷。他在处理茶商赖文政一案时,据说把八百义军全部活埋﹔在福建任提点刑狱公事时,为了震慑海盗,他上任第一天就把全部犯人杀掉……铁腕治理让他收获了恶名。
纵观朝臣对辛弃疾的弹劾理由,全是“奸贪凶暴”“虐害田里”“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凭陵上司”﹔再比如“席卷福州,为之一空”“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等等。
辛弃疾是个有大追求却不拘小节的人,他在这些事情上说不清楚,历史也没有明确记载,但这并不妨碍他痴痴爱国心,并不影响他卓越的政治才干、杰出的文学成就。虽然没能在疆场上实现快意杀敌的愿望,但作为一代词人,他的词境界开阔,在高远理想的基石上饱含炽热情感,多抒发英雄豪情及内心悲愤。“词坛飞将军”的形象,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的词能读出一种力量、一种激情。每当国家、民族陷于危亡时刻,那些致力于人民福祉的仁人志士便会从他的词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和力量。“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冲天豪壮与绝望交织,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有时虽有多愁善感一面,但他的骨子里是一个真正的硬汉,一个有多面能力、不折不扣的英雄。
从碧血丹心到怅然若失,长期的不得志让辛弃疾变成了词界英雄。做词人,也是那种笔力扛鼎、气势磅礴的铁血词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