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乡村变形记余杭青山村
全文字,阅读约8分钟
《城市秘密》作者:一大碗
“
山环水抱、明堂开阔,一把龙椅坐北朝南,风水宝地说的就是这青山村。
从空中俯瞰,青山村位于余杭区的西北角,三面环山,Y字型的乡间道路两侧,村舍分散其中,东西皆有山溪流淌,形成两座自然水库,左右逢源。
在漫长的岁月里,青山村安逸得像是古朴的世外桃源,缓慢得好似一成不变。以至于后来余杭区各地“美丽乡建”如火如荼,青山村所在的黄湖镇,却一度成为被商业开发遗忘的角落。
▲龙坞水库摄影
飞鸟与禾来飞翔张雷调侃,“北边莫干山拼民宿,南边径山讲文化,西边安吉大竹海,东边瓶窑有产业,就连建筑用地也比不过良渚。”好似除了大地的恩泽,这里“身无长物”。可正是这样原生的、真实的青山村吸引了他,吸引了张海江,以及他们身后这群来自未来的村民。
若把镜头拉近看看细节,灰白碎石铺陈的停车场上,一座伞状的手工艺风雨连廊,上半部分是村里的女人用金丝网编织出的银山,下半部分则是村里的男人秀出的竹编工艺。入了夜,昏黄灯光下映出一片悬在空中的金山倒影,与龙坞水库后的山峦走势相应,它是“TheLake”环保手工艺项目的产品;另一座拱形竹桥造在上山步道前,村民们用林子里的老毛竹,合力编绑出五芒星的形状;家家户户矮墙低砌,用的是来自山间的瓦石,入了春,缝隙里长出绿芽长出青苔......只一眼,就能感觉到一种清爽细腻的乡村美学。
▲设计师创作的风雨连廊,和村后的青山相互辉映,你看青山绿水的倒影就是金山银山。供图
张雷水库上游的大片竹林,头发花白的男女们坐在其间学习编织,再仔细一瞧,教授手艺的“老师傅”,居然是个金发外国人。那是新村民Christoph,来自德国的设计师,他日常出没于米兰设计周等国际顶级展台,以及村里的青山工坊。
东北侧的王位山古道,山间花草鸟虫在看,一心研究“幺蛾子”的中科院动物学博士,领着孩童、国际学校的高中生、缺乏运动的上班族,或是逃离都市的gapyear青年,观察昆虫,听风听水,徒步穿过野地,收集垃圾,来一场“无痕山林”的环保毅行。
秋收时节,村口稻田忽现神秘怪圈,一个“稻田里的龙猫”静静守望,新来的年轻人,从村民家借来收割机、锄头、斧子、镰刀、竹篮、铁锅和旧衣物,用自然装扮自然,制作一个个稻田装置艺术,逛田野市集,享受一场稻田音乐会。
▲年秋,青山村在稻田上举办了秋田宴,村民与游客共襄盛宴。插画城市秘密朱小贱入了夜,就到平行宇宙的咖啡小馆聚集,听音乐、喝啤酒、讲故事、会朋友,在院子里来一场悄咪咪的派对,或是策划下一场女性内心工作坊......
这显然不是一个普通农村的景象。平静的青山之下,村庄已然颠覆,而一切改变,源于一滴水的力量。
”张海江笑言自己当时是从美国的大农村,一步跨到了杭州的大农村。
那是年,张海江受大自然保护协会指派,来到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这是他在美国留学并获得环境科学硕士后,回国的第一个工作。
彼时的青山村,并没有出乎海江意料之处。和无数中国乡村一样,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如果不是奇异的波动,它的命运不难预见,要么逐渐衰落空心,要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被吞入城市的扩张中,总之是顺理成章地老去。但这并未触动海江,他关心的只有一件事——村落东侧的龙坞水库。
▲冬日龙坞水库上的晨雾摄影
子夷逐水而生,似乎是海江从得名起注定的命运。他出生在极度缺水的甘肃,幼时记忆里始终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尘,家乡是个灰蒙蒙的地方。每个周末,他和父母需得将黄河水背到荒山上种树。一些家庭还会在冬天背着冰上山,放在树坑里。兰州城南北两岸如今的青山,就是在这样一种愚公移山式的精神下养成。水如此塑造着一座城市、一群人。
眼前的龙坞水库建于年,上游多是林地,是附近50公里范围内少见的水质环境良好的山塘型水库,供给着青山村和赐壁村多名村民的日常饮用水。可惜的是,根据年水质监测报告,龙坞水库的29项检测指标中,总氮、总磷和溶解氧超标,水源地水质未达标,面临污染问题,而这皆是源于水库上游汇水区的亩竹林里,村民为了追求竹笋和竹材的产量,使用化肥所致。
龙坞的情况不是特例,仅在浙江,这样的村镇水源地就有两万多个,供给省内40%以上人口,但其中天然水不合格率达到90%。
▲月牙形的龙坞水库,成为青山村的出圈标志。摄影
飞鸟与禾来飞翔保护水源地,是海江的第一使命。
他开始驻扎在青山村。为了了解青山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听不懂余杭话的海江,在老村长王康云陪同下,一家一户地拜访农户,与村民一一沟通,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调研,开始了水源地保护项目。
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万向信托的支持下,善水基金成立,并与四十多个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承包下了水源地周边多亩关键林地,改变当地毛竹耕作施肥方式,不再进行竹笋的人工种植,给予山林时间和空间,让花花草草自然生长、自然恢复,以达到生态涵养、净化水源的功能。
年,浙江省环保厅、省环境监测站等专家领导再次考察时,龙坞水库的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已经明显提升,部分水质已达到一类水标准,名副其实的青山绿水。
▲龙坞水库的水清澈见底供图
张海江这样就好了吗?并非如此。用隔绝人类的方式保护自然,本末倒置。况且如果只是隔绝人类活动,那么一旦志愿者们离开这里,水质又将很快变回原来的水平。
而事实上,在三年的留学时光里,海江从五大湖流域到大沼泽国家公园,从西边的瀑布群到东边的查尔斯河,遍访美国的大小水系。他形容国外的人水关系:水源地就在离城市不远的近郊,周边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样子,植被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平衡。与此同时,人们在其间划船、游泳,并不远离自然之外。只要打开水龙头,人们就可以喝到直饮水。
▲石扶梯水库及附近民居摄影
飞鸟与禾来飞翔▲湖边栈道摄影
徐世明年,龙坞水库完全达到国家一类水质,善水基金的使命已然达成,历时三年的水源地保护项目就此告一段落。尽管作为大自然保护协会成员,海江将奔赴下个需要被保护的项目,但作为青山村的新村民,这里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家园。要从根本上保护水源地,海江与他的伙伴们开始寻觅村民的多样化收入模式。
一次,他认识了品物流形工作室的设计师主理人张雷。不久后,一封长文邮件,敲开了青山村乡村变革的第二扇门。
就在张海江来到龙坞水库的那一年,不远处的西溪五常,融设计图书馆正式创立。这是一座特别的图书馆,敬请阅读的,不仅是书架上的设计类藏书,更是遍布馆内各个角落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和设计。创办人是张雷和他的合伙人ChristophJohn、JovanaZhang。
张雷是天津人,浙大毕业后成立品物流形,后又去了意大利学设计。在米兰,他认识了后来的合伙人ChristophJohn及JovanaZhang(之后也成为了张雷的妻子),也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根”——中国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自然哲学。于是回到国内,扎根余杭。
▲从左至右依次为JovanaZhang、张雷与ChristophJohn
而馆内藏品,皆来源于品物流形十余年间的研究。每年,他们会选取一个传统手工艺元素为主题探索,邀请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进行当代设计创作,并将作品收藏在融设计图书馆内。起初的五年,他们对竹、丝、土、铜、纸等传统材质进行解构,如今,他们正逐年对榫卯、着色、编织、铸造、扎结等传统工艺进行研究。
张雷对这个地方很满意,并没有预料到不久后,他和他的品物流形工作室,就会离开驻扎十余年的西溪,去到青山村。
机缘,正源自那封张海江发来的长文邮件。他在信中邀请张雷来青山村,为村民进行培训,教授手工艺,既可以完成品物流形日常的手工艺工作,也能为青山村带来更多绿色收入。
▲ChristophJohn教青山村村民制作手工艺品供图
张雷此前张雷与张海江并无太多私交,但能让手工艺回到传统乡村中去,并融入环保事业中,他接受了邀请,带着设计师伙伴们来到青山村,一待就是一年多。
这种角色的倒置很微妙,当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走进青山村,驻场指导头发花白的村民编织时,代沟显而易见,这恰恰是艺术乡建的妙趣所在。
有一回,驻场艺术家沈见华老师带着村民,用金丝网编织抽象艺术装置,主题是佛像。沈老师的语言很艺术,他会告诉村民,佛的后脑勺很有智慧,佛的脖子很谦虚,不能趾高气扬。编织的过程,便是体悟艺术的过程。很难想象村民最后是如何理解那些玄妙的语言的,可以得知的是,这个名为《通天佛》的作品,后来被邀请到巴黎大皇宫展览。
也就在那一年,设计师们与6位女性村民共同创作了作品《水的一生》,用传统竹编展现水蒸气、云雨、叶子等意象,打造名为“TheLake湖”的艺术装置,还在年登上了米兰设计周。
▲TheLake第一季「水的一生」
▲TheLake第二季「24膳」以贵州苗族打银簪花艺术展现中国传统节气物候、文化与人和事的关系,用艺术定格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与自然气候、季节的协调,探讨人与食物、厨房的美好关系。
▲TheLake第三季「食屿」。现在融设计图书馆内还保留有这部分的作品,它将中国传统烹饪文化与食物本身作为灵感来源,以手工丝网印刷工艺为载体,运用当代设计语言对灶台画这一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再创作。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想象一下,这其中许多老村民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这个不起眼的江南小山村里,鲜少经历山外的花花世界,但他们的手工艺成品——可能是天目里的装置、可能是爱马仕的橱窗,却已经跟随着品物流形的脚步,代替他们去到了自己难以想象的世界之巅。
青山村不大,沿着西侧一路,途径里山、塔边,穿过村落的中心集市,通往王位山古道;东侧一路,则会经过东坞礼堂,通往龙坞水库。每每经过岔路口,张雷和小伙伴总要朝礼堂盯上两眼。
▲未改造前的东坞礼堂供图
张雷那是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任村长,带着村里的年轻人用最简朴的木架+夯土结构建造的——这样的结构本不适用在大型建筑上,但它曾是村里最宏大的建筑物。四十多年后,礼堂废弃,瓦片脱落、屋顶漏水,俨然一片巨大的废墟。直到某一日,设计师们终于按捺不住,手脚并用地爬进了这座老旧“危房”。张雷用了非常艺术家的语言表达当时的感受,“我们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故乡。”
▲改造中的东坞礼堂摄影
潘杰我竭力想象那种废土末世般的破败美学,但我其实很难感受。直到后来在另一篇采访中,我看到张雷的妻子Jovana的形容,才隐约理解设计师们当时的冲击。这位塞尔维亚女人在英国、意大利留学、生活,后来到了中国。品物流形是这样一个工作室,他们会走入全国各地偏远的村庄农舍,在江河彼岸,在雪山之上,寻找手工艺的痕迹。而最终当她走入青山村,用karma(羯磨)来形容她与这个地方的关系,仿佛一切游走,都将她指引向了命运的归处,那片废墟。
张雷找来了村里的老木工蒋卫龙,五十年前他曾参与礼堂建设,而今又投入了礼堂修缮工作。老木匠不用尺子,礼堂的梁柱也弯弯曲曲,张雷很喜欢这样流动的线条,惊叹工匠的智慧。在工业设计师的眼里,弯曲更有承载力,而力学就是美学。十个月后,礼堂有了新的名字,融设计图书馆有了新家。
▲礼堂的梁柱是流动的线条,也是一道风景。摄影
子夷《易经》讲“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意在云走雨下,自然繁衍万物,流化成形。走进青山村的融设计图书馆,你就能理解品物流形的含义。就地取材、物尽其用,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如此的自然哲学,即是他们所信奉的中国设计之根。馆内,每个角落,都藏着自然借由人手所创造的工艺。桌边一把椅子,可能就是曾拿下红点至尊奖的作品——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做“飘”。不坐坐,真不知道宣纸糊的椅子如此坚实可靠。
▲年,宣纸椅”飘”在米兰设计周SaloneSatelliteDesignReportAward获得全场唯一大奖,这也是中国设计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
▲现在的融设计图书馆中也有宣纸椅,椅背和椅座都是宣纸做的。把皮宣纸糊上天然胶水,一层层糊在伞骨上,这是余杭纸伞的传统工艺,椅子的设计灵感就源自此,以柔软的竹编片作为骨架,再把宣纸一张张叠加粘合上去,原本柔软纤薄的纸张就组成了一把有实木般坚硬的椅子。摄影
江南的猫先森随着融设计图书馆的搬迁,年,张雷和团队的三十多位设计师们,也正式将工作室搬入青山村。
艺术家总有一些自己也掌控不了的理想主义。
把工作室完全搬入青山村时,几乎所有人都举双手赞成,但几年里,大约有一半人,还是无法忍受乡村生活,离开了品物流形。
“要知道,我们刚来的时候,青山村还不是这样的。晚上六点天一黑,没有灯光、商店、人群,整个村都陷入沉睡。”当人独自身处于这样无边无际的静夜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开始怀疑我究竟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这种震耳欲聋的寂静,可以逼疯一个沉稳老练的成年人,也可以制造出一个超然物外的艺术家。
张雷坦然地接受了这个自然筛选的过程,他相信,如今留下的,都是真正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人离开,也有人加入。
▲-年(改造前)的青山自然学校用房供图
高威▲改造后的青山自然学校摄影
子夷年6月,青山自然学校开学。此时距离朱虹昱初见青山村,已经过去三年。
这位中科院动物学博士也是兰州人,主要研究果树害虫苹果蠹蛾防治,自称“幺蛾子”博士。起初来到这里,朱博士只是水源地保护项目的志愿者。看着村民与设计师们共同创作、编织《水的一生》,他的心里蠢蠢欲动,想多做些和自然教育有关的事。
与此同时,海江正在找寻方法,串联起农户、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拓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青山自然学校的夯土墙摄影
蓝芭蕉于是,一项新的计划应运而生。来自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青年建筑师高威,运用中国最传统的夯土材料改造,将村子里的废弃小学,变成了青山自然学校。这位自诩“青山村建筑师”的海归才子,早在几年前,就曾来到青山村试图盖一间民宿,未果。直到青山自然学校的契机到来。这之后,他又为青山青年公寓担纲起建筑设计工作。怕自己还不够勤奋的他有着有趣的灵魂,会在调研记录里写下乡间抓蛇抓蜘蛛的故事。
青山自然学校课程设计的工作,自然而然由朱博士担纲。结合青山村的自然禀赋,他设计了夜观昆虫、竹制品编织、植物拓印等课程。夏夜时分,穿好套靴,打起手电,朱博士会领着孩子们徜徉田野,观察昆虫。此外,自然学校还发起了一系列环保公益活动,累计有超过0名学员参与课程和活动。
▲青山村自然学校上课时的场景意象图插画
朱小贱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过余人、每天只有4班公交车的小村庄里,光是青山自然学校,每年就吸引了超名访客。也是在青山自然学校的顺利运营下,龙坞水库形成了足以支撑起基金长期运作的可持续收入模式。
而这样志趣相投的伙伴,正在越来越多地涌向青山村。
杨环环第一次来青山村是在年,是来面试的。村里的绿水旅游公司需要职业经理人。招聘结果尚未可知,就看见村子里的青山自然学校在举行女性内心工作坊,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正和金发碧眼的异国女人围坐一起聊人生聊理想,说着说着“扑簌簌”地掉眼泪。这一幕给了她奇异的第一印象。时空交错在青山村时有发生。青山村没有娜拉,出走的人,最后来到青山村。
那年10月,杨环环所带领的绿水团队开始正式投入乡村运营。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绿水团队承担起了村里住宿、餐饮、活动的主要组织工作,接待了研学、团建等上万人次的来村访客,引进生态农业、音乐教育、手工艺传承等20多个产业项目,开展了10余次自然好邻居培训,改造完成青山青年社·里三畔等共享居住和办公聚集地,并举办了端午游龙会、青山村民展、梦想改造家等一系列村民公益活动。
▲绿水团队为包括阿里各部门团队、谷歌等团队提供团建服务,也与青山村民共奋斗,为村民进行民宿提升培训等。图自
未来青山就这样,杨环环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衔接内外的重要一环。有时,她的工作是照顾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的女足姑娘们,同青山村村足球队来一场友谊赛;有时则要帮助户外真人秀制作团队完成综艺节目的拍摄;有时还要支持来青山村的新人们顺利安家落户成为村民。年,通过绿水团队所运营的自然好邻居平台,消费订单总金额超过60万元,而其中约有5-10%捐献到了善水基金中。
年9月,杜红梅和伙伴李默收掉了上海的公司,带着自己的“平行宇宙”创意工作室,来到了青山村。这个事儿的惊悚程度,按照杜红梅的话来说,就是每个听闻此事的老朋友都认为她疯了。殊不知,这个念头在她脑中已酝酿多年。
▲在融设计图书馆后院的平行宇宙咖啡馆摄影
子夷杜红梅初见张海江是在年“THELAKE湖”上海展出认识的,她很快认同了青山村的理念,并由此成了青山村“自然好邻居”民宿计划最早的访客。此后几乎每一年,她都要来住一住,清晨起床,沿着村路跑一圈,然后在村口吃一顿早餐。当时的她只把此处当做调节放松的地方。
▲青山村村道摄影
徐世明直到年,她们加入美国嬉皮士的火人节,亲手制作艺术装置,也亲眼目睹了艺术家建起一座“城”,狂欢8天7晚,用疯狂的艺术、音乐甚至肉体形式来表达自我,再在最后一天将一切烧为灰烬。
“包容,赠予精神,去商业化,自力更生,自我表达,社区精神,社会责任,不留痕迹,参与,以及活在当下。”火人节的十大原则给了她们极大的震撼,她们开始致力于传递这样的文化理念。
搬到青山村的一年多里,她们以“无条件给予”和“物尽其用”为主题,举办了两场秋田宴。第一季时,杜红梅和李默从日出到日落,用自己的双手搭制出2.7米高的稻田龙猫,还请来南非的朋友开一场秋田音乐会,并用稻米做一桌“全米宴”招待来访的朋友。年11月我们采访时,秋田宴的第二季刚刚结束,此时的她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柿子、果皮等食物来自然着色。
▲秋田宴图自
平行宇宙PUB“无痕山林”则是她们发起的另一项活动。去年4月的地球日,平行宇宙请来了台湾“无痕山林”公益组织的讲师传递其环保理念,不阻止人们亲近自然,而是鼓励人们以尊重和少冲击的方式,与大地万物友善相处。
崇尚自然,笃信环保主义和实用主义,反对消费主义和装饰主义,此时的青山村,已经成为信念相似的年轻人们,践行理想的实验地。
综艺《哈哈哈哈哈》在青山村录制期间,李诞曾这样形容这个地方:“青山村还是那个青山村,青山村不是那个青山村。”黄湖镇书记陈国强很喜欢这句话。
▲年1月《哈哈哈哈哈》第二季来到了青山村
保持青山村的步履,并不靠大开大合的商业开发。乡村的每个角落,共同呈现了眼前的青山叙述。从下高速进入村落开始,绿色的“青山青山村”标识,就在第一时间暗示,你已进入一个不同的地带。张雷形容每每看到便觉一片清新。那是由设计师童亦创作的青山LOGO。
▲青山村logo摄影
子夷▲村内的五芒星竹桥摄影
hellohutao在考察了青山村后,他最大的感受是自然与人居的关系,于是他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呈现了一座青山环绕的村庄;村口的涟漪草坪,来自浙工大的景观建筑师陈炜。以青山村联结山、水、人,运用坡度自然的起伏态势,将大草坪塑造成水滴涟漪般的大地艺术;设计了开头所说的那座五芒星竹桥的,则是美院的资深建筑师陈浩如,此后他又将青山村标志性的老毛竹、夯土墙,运用到了青山邻里中心的设计当中;品物流形的设计师们,更是从低矮石头围墙、伞状编织连廊,到利用竹条韧性塑造的山峦状村民公共座椅......入村的设计师们将自然、审美、设计,全然融入进青山村的日常中。
▲建筑师黄明健设计的青山村未来乡村文化综合体
▲建筑师陈浩如设计的邻里中心
年底,青山村被确定为“未来乡村试验区”,逐渐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张海江和张雷,又有了新的title——青山村的环境顾问和审美顾问。无心插柳之后,他们后知后觉地回顾总结,青山村的改变,有着不可复制的人才基础,以及手工艺文化、农业文化、生态文化的综合作用。
我问海江,青山村要去往哪里。
他告诉我,产值啊,发展啊,致富率啊,都好,青山村并不反对商业、文旅,只是不想以极速KPI为导向,青山村所追求的,是成为适合年轻人安居的乡村。
▲青山村另一个水库——石扶梯水库边的竹林里”躲“着一些小表情。摄影
徐世明未来乡村的意义不在于如何售卖,而在于如何生活。
年底,青山村举办了首届“新村民入村礼”。这让我想起了大西洋的纽芬兰岛上,人们欢迎一切从天而降的来客成为岛民,只要你经过诡异的入岛仪式——亲吻海岛的鳕鱼,并喝下一杯尖叫酒,你就成了获颁证书认证的纽芬兰人。而在青山村,老村民们端出亲手制作的青团、糕点、粽子,并为新村民佩戴上徽章,写着“未来村民”。
未来村民,多么有盼头、有活力的词。如果在未来,一个乡村对年轻人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和适宜的生活环境,那么这个乡村,想必该是青山村的样子。
▲建筑师黄明健设计的青山学堂与独山美术馆
而青山村当下的每一步,都踏向未来。我们拜访张雷的那天,他正领着几位杭城的中小学校长周游青山村,从黄湖自然体验园、青山自然学校、青山工坊,到正准备重建的原塔边小学旧址。教育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而他在做的事又远超一位普通父亲的程度——他正在为青山学堂的建立而努力。小满在我身旁感叹,他图啥呢。或许,只是想让村子更好吧。这种纯粹的热望,让我看到了他眼中的家园。
▲青山村摄影
江南的猫先森黄湖一直有着外来移民的历史,从以前成规模的温州移民,到如今自发形成的外来甚至海外居民,这个地方为什么能够如此的包容和融合?外来移民和本地住民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如何来协调和解决?下一期我们将带来青山村「融合与共生」的秘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