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何从兼济天下转而独善其身
吾读乐天诗,晓畅有深意。一生事白描,古今谁能继?——陈毅
唐宣宗曾评价过白居易的诗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就是这样一位世人称赞的诗魔,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分为二的两种境界,令人唏嘘。
白居易,是唐朝中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普通官僚家庭的他,无法依靠父辈的权势和名望,所以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少年的白居易读书读到嘴里生了疮,写字写到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就脱发落齿,铁杆终于磨成针,后来的白居易科举考试非常顺利,做官也曾一度平步青云。
如果你读过白居易的《中隐》,“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一定会觉得他怎么就能心安理得的放任自己,放弃“一考及第”的辉煌成绩,散谈如尘,不徐不疾。
殊不知,曾经他也有过济世安民的志向,就像他在诗中所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并且曾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以文取胜,救民生疾苦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到底是什么让曾经有着“兼济天下”理想抱负的白居易变得如今这般“独善其身”呢?
一、我可以奉献所有,但你终究被蒙了双眼,拒绝接受。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唐代的有志之士大都有出仕的愿望,以过科举,中榜单,走仕途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
白居易作为唐中期有名的诗人,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自不用言说,前半生在仕途的道路上也算是风生水起,可渺小的自己总归拗不过大势所趋的客观环境。
所处仕途环境的影响和人为的迫害。
28岁的白居易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以第四名的成绩一考及第,得意如他,写下“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30岁又考中了书判拔萃科,至此,他辉煌的仕途道路步上了正途。
在当时白居易从事的官职是左拾遗和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随侍皇帝左右,听候差遣,是当时令很多人羡慕的职位,位高权重又才华横溢的白居易可谓是风光无限。
从小怀有“兼济天下”伟大抱负的他不甘于只有自己过上优渥的生活,他想要的是“国有序,士安康”的全民幸福。当亲身经历了朝政权势的阿谀奉承,又看到平民百姓食不果腹的生活状态,他开始寝食难安,苦想冥思,想要改变眼前的一切。
不久便和同时期的诗人元稹,张籍等人积极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期间创作了大量讽喻时政,揭露社会黑暗,反应民生疾苦的诗作。
脍炙人口的《卖炭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他用精湛的文笔表现出了穷苦百姓的艰难处境和无奈心理。
白居易想用通过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作来干预政治,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他凭靠着自己职位和才华的影响力,这一时期成为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短暂辉煌时期。
但俗语说的好“高处不胜寒”。他兴起的“新乐府运动”及对时政官僚的讽刺和建议,极大的刺激了当时有权势的名流人物,他和周围官员府邸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且不断恶化。
恰逢此时,当朝宰相武元衡因得罪了当朝权贵被杀于长安街上,白居易打抱不平,上书皇上要求捉拿元凶,这一上书直接得罪了黑恶势力,他们找借口上书污蔑白居易,结果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当朝宰相武元衡被杀一案,成为白居易人生转折的导火线。又身处奸臣当道的政治背景下,他前半生“兼济天下”的抱负被彻底夭折在仕途中。
二、因懦弱错过的初恋,是留在白居易身上一道不可碰触的未痊愈伤疤。
如果说仕途的挫败能让一个人换种生活方式勉强接受,那内心积压的感情绝望足以让人彻底崩溃。
和初恋的终身错过。
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途中,竟在最狼狈失落的时候遇见了初恋,湘灵。
在白居易八九岁的时候因战乱随家搬迁至徐州符离,也是在那里认识了湘灵,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度过了十年的懵懂岁月,但因白居易母亲的门第观念,终结了两人的缘分,后又以死相逼,无奈白居易娶了别家女儿为妻。
造化弄人,在如此失意之时见到有愧于心的湘灵,心痛至极。两人抱头痛哭,“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如果一个男人能接受事业上的重创,那青年时期没有实现的爱情一定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至此,白居易似乎看到了那个努力半生却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自己,他的人生热情开始彻底减退,从“兼济天下”转而“独善其身”。
三、自身骨子里就有一股“淡泊明志”的自我存在。
周国平说:生活得极匆忙,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不复有闲暇沉思,愈来愈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是的,要经历多少世事才能直面内心那个真正的自己。
我们都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湘灵分道扬镳后,被贬的白居易,看清了朝廷的黑暗,洞悉了人间的冷暖,空有一腔热血无处安放,终于凉透心底,一无所有,独善其身。
身为江州司马的他有意见也不愿意再上书朝廷,开始过上了明哲保身,宁静致远的日子,这种思想的转变在《琵琶行》中有明显的表露,“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被贬五年后,白居易也曾经重新被调职到朝廷做官,专为皇帝起草诏书诰命,按理说以他的能力才华,很容易得到赏识和官职的,但经过贬谪生涯的他对于官场彻底的绝望了,也不愿意再卷入是非名利的斗争中去。
这一时期的朝政愈加昏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愈演愈烈,身处其中的白居易时时感到无力和为难,最终选择了离开长安,在自己的要求下做了杭州刺史。
在杭州任职的白居易日子过的很是潇洒,同时也写下了很多描写苏杭优美风光的诗句,如“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不过白居易也给当地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好事,比如在西湖里修堤,免除了各种旱涝灾害,这在流传下来的一千多年都算是有功劳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茫茫尘世完成的自我泅渡。泅渡的过程有人选择仕途抱负,有人选择流浪异乡,也有人更愿意隐居山林,保持自我的最后一份恬淡。
就像李白知道参与不了政治后,“天子呼来不上船”,喝酒作诗,闲云野鹤。陶渊明曾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所以,他也曾出仕为官,但最终还是“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解印归田。没有钱,节气要在。白居易和他们一样,他们骨子里都有一种淡泊明志,保持自我,不被世俗带偏的高情商境界。
后记:“时势造英雄”,是社会环境以及亲身经历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和是否做出“真实自我”的最后选择。
心里学上有一种性格分类叫:顺从型人格。
顺从型性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时候在某种人的眼里会颇受欢迎,但本人却常常陷入自己营造的压抑困境中。
白居易从小就受父辈的熏陶,“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前途”,在这种被安排的生活中渐渐迷失了自我,他可以读书读到嘴生疮,手磨茧,但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喜欢做什么。
在父母眼里他是懂事,孝顺的,所以他听了父亲的话走仕途,听了母亲的话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女子为妻。
事实证明,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没有办法在官场左右逢源,人云亦云;也没有办法和一个不喜欢的人假装幸福。
也许是经历过才能看清楚更多的真相,才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真实的自己。
就像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最早的时候他还是一名医生。
那时候的鲁迅家道没落,父亲又病重,生活拮据,一味药钱难倒一家人。
他曾在《父亲的病》一文中描写了父亲的死和当时医生的可恨之处,孝顺的他载着家人的寄托励志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
年鲁迅远赴日本留学,目睹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鄙视态度,在后来的《藤野先生》一文中,他写到曾亲耳听到日本人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他也亲眼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无辜杀戮,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经历了这些的鲁迅才发现,医生,并不是他想做的职业,他要做的”治病救人”应该是精神上,他要以笔作枪,挽救国人的灵魂。
弃医从文,便是在种种经历后认识到自我内心的最终选择。
不管是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白居易,还是“弃医从文”的鲁迅,他们都有着一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在经历中摸爬滚打,也许会走错路,但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总有一天会觉醒,不经历风雨,怎么会知道谁才会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我们都应该感谢经历,不管是栉风沐雨还是荆棘丛生,只有经历过,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