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童年父母带我们过春节元宵节七

不出正月都是年,年味一直都没有散去。天寒地冻,没有农活忙,乡亲们无事可做,吃过饭,找个向阳的背风的墙根,晒晒暖,唠唠嗑,过着安逸,安详,安闲的生活,养精蓄锐,只等开春: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春耕春种。

收尾的元宵节随着太阳的脚步亦步亦趋就来到了。

元宵节的习俗之一是:吃汤圆。汤圆也是在会上买来的。卖汤圆的人,临街支个摊儿,一个大布萝,铺一层米粉,把馅洒在米粉里,用手团地圆圆的。小时候,只记得吃过汤圆,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啥味道。

现在有思念的、三全的包装现成的汤圆,有大的,有小的,光滑圆润;品种多样,有花生馅,芝麻馅,菠萝馅的……无论哪一种馅的,吃起来都回味无穷。

元宵节的花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看花灯也是元宵节的传统之一。

古代文人笔下的元宵节盛况有这样的三组场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些官居要职的政客文人,身处繁华京城,地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引领时尚潮流,放眼望去一片热闹的元宵节快乐景象。他们的诗词歌赋反映的都是:歌功颂德的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男欢女爱,尽情享受的奢华生活。

而我的童年还是在封闭的宁静的乡村。再热闹的街市夜灯也照不到那里,我们只能关起门来猜谜语。

猜谜语也是元宵节的习俗之一。

正月十五晚上,吃过汤圆,全家人围着红彤彤的煤火炉,煤火盘上烤着红薯片,放着黄豆,哪个黄豆一响,我们兄妹抢着吃。母亲开始说谜语:“俊姑娘,长得俏。金头银身弯似弓,娘娘请她去赴宴,绿袄脱在水晶宫。”我们大家猜了半天,也无人说出谜底,母亲只好自揭谜底:“绿豆芽”。

父亲说:“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光爱吃菜,不爱喝汤。”这个容易,父亲一说出来,我们都说:“筷子”。

母亲又说:“小胖子,穿麻衣,红衫白肚躲壳里”。姐姐说:“落生儿”。

母亲又说:“兄弟姐妹多,同睡一个窝。脸蛋红红像玛瑙,哈哈大笑嘴巴破。”大家说:“石榴”。

母亲又说:“都说石家穷,其实并不穷,珍珠屋内排,全家都穿红”。大家又说:“石榴”。

母亲又说:“小着青,大了红,俺妈生俺十六层。”大家又说:“石榴”。

父亲说:“生来四条腿,没有尾巴没有嘴。不吃饭来不喝水,专等客人来了坐。”大家说:“板凳”。

父亲又说:“一个老婆一只脚,犄角旮旯都去过,去到哪里灰尘找不着。”大家又说:“笤帚”。

这时哥哥说一个:“门后挂个锣,掉地下找不着。”大家一听,哄堂大笑。我捂着嘴,捏着鼻子说:“好臭呀!好臭啊!”大家都被他熏散了。

我家的元宵节,在快快乐乐的大笑中结束了。

辑后语

横跨一个多月的,热热闹闹的春节完美收官。从吃腊八饭到吃汤圆的团团圆圆;从置办年货到吃年夜饭的快快乐乐;从穿上新衣服到猜谜语的开开心心;都是父亲母亲带给我们的恩宠。

父母带领我们体味了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平常生活的获得感,过年生活的仪式感,亲戚互动的礼节感,还有对来年生活的期望感。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春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52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