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情遇上弗洛伊德,我们是否能悟出其
驿路奇奇那个善于解梦的弗洛伊德,竟然也懂爱情?我们大多数人知道弗洛伊德,大概都是从梦的哲学开始,从精神分析开始。记得大学时偶然间看到过一本书,就是关于弗洛伊德对梦境解析的种种,后来又遇到一本根据其理论改编的绘本,也专门拿来详读过。因此,在我最初的印象中,弗洛伊德,似乎就是西方的周公。只是他对于梦境的演绎,似乎存在着某种更加隐秘的诠释,比如去一个人的童年生活中寻找答案,比如自我,本我,超我三种不同状态下一个人可能做出的不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梦境而言,他的解析似乎比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周公更有科学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透过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似乎可以更接近真实的自己。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贡献,绝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他对心理学的透彻理解,甚至蔓延到了人人为之向往的爱情。那本著名的《爱情心理学》,就是从人的原初欲望(力比多)出发,用精神分析的手法,去解读爱情中的种种心态。其中涉及的人群,从幼年到少年、中年甚至包括老年,力求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下、不同阶段对爱情的感知。不过,你不要以为弗洛伊德有闲情逸致去教你一些恋爱时会用到的技巧和方法,提供案例展示给你看,他的探究只在乎精神层面,而并非教我们怎样去谈恋爱。换言之,关于其研究爱情心理学的初衷,实际上与研究其他问题并无不同,都是希望我们在迷失的瞬间,能够保持一点点理性,去探寻自己心底最隐秘的东西。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比如,在爱情这件事里,我们的自我探寻包括:你到底是喜欢同性还是喜欢异性,你的心态是否发育健康,你对于自己身体发育的状况是否有清晰的认知,以及关于原初欲望(力比多)的感知与理解,等等。而这些看似普通却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恰恰是成熟爱情的基础和开始。因为,认识世界,首先要从认识自己开始。电影导演讲故事和作家有什么不一样?尽管在阅读本书之前,对弗洛伊德及其理论已经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但我仍然对这本基于精神分析和爱情心理学的《都怪弗洛伊德》一书充满好奇。毕竟,一位电影导演能够与小说擦出火花,着实令人期待。细读之下,果然亮点多多:封面1.画面感强,悬念制造恰到好处最初看到书名,总以为又是加了案例印证精神分析理论的书籍,没想到这是一本小说,一整本书的故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型案例。而且,书的作者醇熟运用其在电影中常用的视听语言技巧,让文字变得灵动,读起来画面感超乎期待,极富感染力。比如,这段关于女主人公之一的萨拉在蒂芙尼橱窗前被深深吸引的画面,“将鼻子按在玻璃上”是个相对容易勾勒的画面,却也入木三分。至于悬念的制造,同样也是收放自如,植入自然。原以为故事中的一男三女只是平行世界中的不同人物而已,他们各自追逐,只为心底在那渴望已久的爱情。谁知他们竟是一家人,而且还是父女关系。看似不经意的表述,却让人一点一点发现了答案。随着情节的演进,故事线日渐明朗。我们对主人公各自的境遇也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中有人徘徊在同性与异性之间,有人爱上了偷书贼,有人则宁愿和有妇之夫在一起。而最惨的,恰恰是这个一直信奉弗洛伊德的老爸,要知道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弗朗切斯特医生啊,阅人无数,阅爱情无数。而且,在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们发现:父亲的暗恋对象正是小女儿恋爱中男主角的妻子。尽管听来有些尴尬,可为了保护女儿,父亲还是在认识“情敌”后保持冷静,用独特的方式让他回到妻子身边,规劝原本破裂的感情找回曾经的美好。而他自己,只能及时止步,放弃期待已久的爱情,避免冲突进一步恶化。过程中对人物心态变化描摹之细腻令人惊叹,比如父亲渴望表白的反复纠结,比如他想把真相告诉小女儿却欲言又止。这些情节的出现,恰恰是因为喜欢用镜头聚焦的导演,懂得怎样去投射人心。而关于父亲恋爱对象身份的悬念,实际上会在故事向前演进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那似乎是一个并不严谨的谜题,一直在忽明忽暗中慢慢地渗透指向着。2.场景选择的标志性意义小说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涵盖了街道、咖啡馆、家中、父亲的诊所、书店以及宜家家居馆等处。每一处看似都平凡而普通,若论读者对其的陌生程度,大概只有父亲的诊所和夜晚的家居馆。父亲似乎是打开整个故事的钥匙,他在诊所里为别人解决情感问题,也在诊所里陷入沉思,憧憬属于自己的爱情。女儿们的偶尔到访,让诊所基因更加复杂,父亲不想把工作和家事混为一谈,因为再和善的规劝,视角终归是旁观人的,那不是家庭的温暖,而更多的是陷入情感迷局的人们,互相安慰的一个出口。于他,更愿意把内心的热情献给每一个他爱的人,只是在这个地方表达爱并不不合适。至于那间夜晚的家居馆,是小女儿与那个有妇之夫长期的约会地,作为男方白天的工作地,夜晚来此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还能天然地制造浪漫场景,一举两得,好不快活。他们在床上互相探索的瞬间,让我想起了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中多鹤和名义上的姐夫在仓库里发生的一幕,只是宜家中的这两位相比之下更加坦然,条件也更加优渥。也因为他们常常在这样一个太像家、却永远都成不了家的地方共处,让这段看起来还算舒适的关系并不能长久,就像一个很大很美的肥皂泡,再亮眼,终究会破。至于咖啡馆和书店,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父亲在咖啡馆里看似漫不经心地监视他的心上人,试图制造偶遇,那是妻子离开后许久没有过的心动的啊,纵使起初是因为优雅的气质被吸引,在得知她丈夫的背叛后,也多了一丝丝心疼。二女儿在自己开的书店里默默观察那个听力缺失的男子,在发现他是偷书贼之后依旧不能自拔,企图走近他,了解他,甚至贴合他的习惯,为的只是拥有一份纯粹的爱。至于街道和家中,是主人公们穿梭在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象征。于街角期待着遇见喜欢的人,也冷眼去旁观这世界。在家时,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空间,又会在一些时候建立联结,与姐妹交流,与父亲谈心。看似不同的两个场景,都是他们在陷入爱情之余,放空自己、恢复能量的情绪出口,那样的时刻,即使并不能时时快乐,至少还能找到真实的自己,不致迷失。3.区别于一般小说的金句频出很多小说都把情节描述作为重点,过程中偶有金句,也只是一闪而过,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本《都怪弗洛伊德》,除了通过父亲这位心理专家不断在诊所中替人解决爱情问题来强化主题,把他作为读者接近读弗洛伊德理念的一把钥匙外,很多时候看似普通的句子,适时抛出,也强化了与主题关联的金句启迪效果。比如:关于人和人的相遇,说到人不可能在特定场景下,两次遇见同一个人,让人不禁想起了哲学课上最经典的那个例证: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确,于人而言,即便外形容貌完全一致,但是人的思维、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因此很可能出现你并不是原来的你这种局面。而爱情中的誓言、爱情中的分担,看似只是轻飘飘的几句话,实际上却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去用行动诠释,这是大量事实汇集而成的一种命定的结果,也是人们心中一份永恒的期待。尽管多数人期待,以喜剧作为自己爱情的结局,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其必定是一块试金石,尤其是在共同经历了种种人生中的坎坷后,依然能真心面对对方的人,才是真爱。摘录内容至于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矛盾,或许原本就是一直存在的。二者是否能够调和,需要根据当时单个的情况决定。但是,无论如何血缘关系是无法割舍的一份情,即便从表面上看,我们离开了父母跟他们的距离渐行渐远,但骨子里依然有一些东西是难以割裂的,不仅仅是骨血之源,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着与其相似的观念和性格。这大概也是,《原生家庭》中很多人难以摆脱过去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能够与父母建立某种联结的年纪,我们或许会在特定的情境下感受到其描述的某种心态。比如当我们自己也陷入爱河的时候,我们天然的想要知道父母曾经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迫不及待的想要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毕竟同样的性格在特定的情境下会让我们做出同样的决定,在一些时候,我们对于人的判定以及自身对于恋爱对象的喜好,不可避免的趋同。因此,很多人大半生都在寻找的所谓知己,很可能就在眼前。实际上在某些时刻,我们回望过去,渐渐明白,所谓知己一方面不分地域、年龄,一方面很可能就藏在自己来时的路上,那个你一直认为与自己有代沟的父亲或母亲,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懂得你心思的人。所以当故事的最后,父女相拥的时刻,作者会说这样的结果自然而然。心理专家和他的女儿,不仅仅是因为血脉的关联,也因为在爱情中同样陷入窘境,他们更懂得珍惜彼此的情意。同样的瞬间,他们轻松愉悦,慢慢释放自我。当某个瞬间感觉被全世界抛弃的时候,身边至少还有一个你,亲爱的家人。回归现实,这世上是否有完美的爱情?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爱情,《都怪弗洛伊德》中父亲为了女儿放弃了自己人生中第二次的怦然心动,女儿们,无论爱上了同性、异性、健全人、残疾人、同龄人、大龄人,都不过是为了追寻心底里向往的已久的完美爱情。当旧的幻想被一次次打破,新的憧憬又随之而来。爱,尽管危险,但爱带来的诱惑力让他看起来太美太好,也容易让人奋不顾身的投入其中。这大概就是很多人愿意为之付出,如飞蛾扑火般也不回头的原因。我清楚的记得,这本书背面的分页上写着这样的句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有爱情。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去避免痛苦,其实,与其如此,倒不如对自己足够诚实,反而更容易获得快乐。的确,我们总容易羡慕别人的爱情,得不到的才是我们眼中的完美。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这种如知己般美好的瞬间,在纳兰性德眼里是当时知道是寻常般的美好。而苏轼,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之际,写下“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成为多少后世女子艳羡的一份忠诚。钱钟书与杨绛,在特殊年代互相搀扶,成就“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之佳话,于平淡中感知冷暖悲喜,共书传奇。杨宪益与戴乃迭,跨国婚姻,伉俪情深,共同翻译了《红楼梦》《楚辞》《儒林外史》等著作,在文坛和人类恋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延伸开去,杨振宁与翁帆的年龄差没有阻隔他们之间的爱情;很多爱着同性的男女们,并非出于特立独行的想法,而是出自心底里最真实的想法。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相信什么就会有某种能量将你期待的东西吸引而来。爱情亦如是,很多时候,与其去苦苦追寻多数人眼里所谓完美的爱情、花心思比照那些范例去修正,不如相信自己拥有的就是最好的,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后,一点一点地去打造更好地自己。那么,理想的爱情,甚至是超越理想的爱情,都恰如“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般顺理成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