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热的

夏日里,避暑永远是一个不变的主题。现代人为了躲避烈日,钻进空调房、走进避暑山庄、尽可能薄衣裹身……那么古人又是怎样度夏的呢?或许,他们的度夏方式更低碳,更让你意想不到。

赤豆雪糕、绿豆冰、三色冰……夏天,冷饮成为了吃货们必备的消暑之物,实际上,冷饮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今天,书香君就带大家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

冰镇瓜果

《江南四季歌》(节选)

明·唐伯虎

金刀剖破水晶瓜,

冰山影里人如玉。

一天火云犹未已,

梧桐忽报秋风起。

还有比井水更古老的“冰镇”方法吗?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制冰、藏冰可以追溯到周朝;明清时代,开始大量藏冰。

清代,苏州用别具一格的冰田和冰窨制造、贮藏冰块。制作冰块得从前一年冬天开始。每年小雪过后,冰坊业主就租用当地的空置稻田,作为制冰的场所。冰块制作完成,要放在冰窨里贮存。这冰窨相当于冷库,冰在里面不会化,也不会坏,只等夏日来到。这冰块可是抢手货,卖水果、卖海鲜的小贩,都要从冰窨批发冰块,放在自制的箱子里,给食物保鲜。

冰棍

《荔枝歌》(节选)

南宋·杨万里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读了这首诗,心中不免有个大大的问号。“啥?古人就有冷饮喝?古人热了也吃冰?”

是的,没错。当时卖的冰十分甘甜,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冰棍。这“冰棍”一上市就受到了欢迎,所以卖冰人获利颇丰,足可以养活一家人。

在炎热的夏日,一千年前的宋人已吃上冰棍,还和我们一样喝着各种冷饮,总觉得不可思议。而事实不仅如此,那时的冷饮种类还挺多的,还有冷饮专卖店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时有“冰雪甘草汤”等。当时的冰镇酸梅汤,更是风味独特。南宋临安(今杭州)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等。这“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然后放凉,之后加进磨碎的冰块。“雪泡豆儿水”中雪泡就是冰镇的意思,也就是冰镇绿豆汤。

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后又传到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今天的“冰激凌”。

龙耳四兽足冰鉴

古代冷饮和冰食之所以能有重大发展,这与我国古代藏冰业的日益发达密切相关。自西周以来,藏冰业不断发展和扩大,为冷饮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冰鉴便是最原始的冰箱。春秋战国时,冷饮开始流行。屈原《楚辞·招魂》云:“挫糟冻饮,时清凉些”。韩愈《楚辞集注》卷七释云:“挫,捉也。冻,冰也。时,醇酒也。”这是一种冰镇清酒,酒精度极低,加冰制作后,酒液清爽,可口宜人,为夏季佳饮。

裸奔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

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

古人也有热暑难耐的时候,因为没有空调,所以选择遮天蔽日的深山老林避暑。树林里不但凉爽,而且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让现代人望尘莫及。

可即使在深山老林,有时也难挡那份炎热。诗人懒得摇扇取风,干脆脱了衣服和头巾,一丝不挂地游历于山林中,让山中清风与自由裸露的肌肤来一场零距离接触,这是何等坦荡和惬意。

雨中漫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在月明风清的夏夜,散散步,驱赶一下白天的燥热,这无论在今天,还是在古代,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在纳凉之际也会遇到天气骤变,小雨来袭,不过,这也不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因为这就是自然,这就是平淡的生活。

听歌赏舞

《千秋岁·楝花飘砌》

北宋·谢逸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在伏暑的天气里,人们难免倦怠,那就随性而来,待在家里好好歇息歇息吧,听听歌、赏赏舞。这样的生活,让我们现代人徒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了。

焚香消暑

《苏幕遮·燎沉香》(节选)

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看电视,经常听到“焚香沐浴”一词。一直认为,那是因为古人没有现在那么多香水让身体香喷喷,所以一边沐浴一边焚香。原来,焚香还有药用价值,可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夏天苍蝇蚊子多,古人在焚香中加入菖蒲、野菊等植物,还可熏走蚊蝇呢。

读书睡觉

《夏日登车盖亭》

北宋·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纸围的屏风透气遮光,石制枕头清凉舒服,躺在竹子床榻上乘着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就这样,诗人慢慢进入了梦乡。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说:午睡的快乐甚于晚上,三季不适,独适宜于夏天。理由是,夏季的白天长过残冬两倍,而夜晚却不敌残冬的一半。如果只是晚上睡,白天不睡,那就是以一分的安逸,敌四分的疲劳,人哪能受得了。

而对于午睡的方法他说得更妙。午餐过后,稍等片刻,等到吃的食物开始消化了,才徘徊近榻。睡觉前得找点事儿干,最好事儿没干完忽然倦了。而这样的事儿莫过于闲读书。

垂钓

《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

唐·鱼玄机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太阳当空照,躲在茂密的树荫下,撑竿静观鱼儿啄食,等待鱼儿上钩。不为吃鱼,只为那份情致,那份静谧。只是,现代社会,垂钓似乎缺少一些随性,人家鱼玄机,在垂钓中想念着心中的他,愣把垂钓弄出了别样的情愫。所以垂钓不仅可以消暑,也是恋人们约会的绝佳方式。

游园

《初夏游张园》

宋·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夏日里,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绿是这个季节的主打色。因为这些绿,人们便愿意走出家门,陶醉于大自然的风光当中。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公园当中,燥热的心也会有了凉意。当然了,古人交通不便,也只能在家门口转转。我们现代人可不一样了,飞机、动车、自驾,随心所动,自家门口的公园已不能满足,那就走得远点,再远点……

“空调扇”

《夏日吟》(节选)

宋·刘子翚

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重櫩邃屋昼生阴,反易天时在谈吐。又不见五陵富豪儿,炎天多快意。雪谷曳轻明,珍槃嚼甘脆。蛾眉皓齿发清歌,洒酒筠枝集蝇蚋。何如野客歌沧浪,万事不理心清凉。流金铄石未为苦,势利如火焚中肠。

长时间起风,还能沥出寒雨。这不是现代人的空调扇吗?在古代,人家叫它“扇车”。别误会,此扇车,可不是清除谷物外壳用的扇车,而是纳凉用的风扇车。这种风扇车在宋代就有了,据说,扇车上有一个称为冰槛的装置,它能制造水雾。通过制造人工风与人工雨,给人们送去清凉,这创意实在妙,不知是哪位高人想出来的。

很可惜,扇车、冰槛早已消失,我们已经无从领略它们的风采。不过,古人留下的不少诗句,还是给我们描述了一二,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宋代杨万里的这首诗,就形象地描述了在炎热的夏天,古人盼望冷饮、听到卖冰声时的喜悦心情。

在古代,人们不仅爱吃冷饮,冷饮的种类还比现在多得多。

酥山

唐代,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全新冰饮,比如酥山。这是一种类似于牛奶冰沙的冷饮,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画当中多有出现。

元代的《饮膳正要》记载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复煮,捞取上层固态物经过加工即为酥,有点类似于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

至于酥山,则是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然后,放到冰窖里冷冻。

冰棍

除了酥山,唐代还出现了公开出售的“冰棍”。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就冻成了冰棍。

学霸中的吃货杜甫也曾专门作诗赞美过当时美味的冷饮。杜甫十分推崇的“槐叶冷陶”是一种与槐叶水调和的凉面,当时十分流行。

诗人这样赞扬槐叶冷陶:“轻轻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迎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著,香饮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除此之外,杜甫还为冷饮写有“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名句。

据《东京梦华录》等古籍记载,当时的冷饮种类相当繁多。如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种加冰的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冰雪、沉香水等等。

甘菊冷陶

当时盛行一种“甘菊冷陶”,它的制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进一些经过加工的甘菊作为香料,最后盛入器皿放在清凉如冰的井水中进行“冰镇”,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饮了。另如“沙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冷饮,也很受一般市民的欢迎。

传说,宋徽宗皇帝还因“食冰太过”搞坏了脾胃,经御医多方治疗无效,于是将民间名医杨介召入宫内。杨介遂用大理中丸为方,以冰煎煮,徽宗服后,病即豁然而愈。

冷饮

冷饮在明清时期亦频具特色。在苏州,阊门外设有24座冰窖。寒冬腊月,窖主雇人戽水蓄于荡田,待冰结成敲凿于窖内。等到来年盛夏,用以加工冷饮,满足市民需要。在暑气逼人之夏日,皇宫和大住宅内都陈设有“冰桶”,把天然冰摆在冰桶内降温。清朝官府还在路边施冰水,民间亦争相效法。

酸梅汤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冷饮界的消暑神器——酸梅汤。

其实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乌梅一条中就有对乌梅熬汤的记载,最早的酸梅汤在宋代是作为一种避瘟的药品而非饮品,但是到了清代,因为满族来自于比较清凉的东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将乌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这一方子从宫廷当中流传出去之后,则成为了老北京的一道饮食地标。

《红楼梦》一书第三十四回中,男主人公贾宝玉挨打后,就请求贾母:“只嚷干喝,要吃酸梅汤。”。

琥珀糕

除了酸梅汤、杏仁豆腐、冰碗一类的现在还能看到的食物之外,清代还有一种叫做琥珀糕的冷饮。这种食物的原材料是西瓜,西瓜汁除了可以冷饮之外,还可以滤渣之后用小火熬,一直熬到粘稠时冰镇之后色泽若琥珀,这种糕点现在似乎已经绝迹了,但是在当时却是一种难得的消暑良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9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