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老普洱品出新味道
「本文来源:中国农网」
看着工人们包装好最后一批出口的茶叶,董祖祥领着记者来到了留样室。这里保存着近几年所有抽检的茶叶样品。董祖祥告诉记者,每一片叶子的种植、加工信息都会被记录在一串简单编号上,产品不管到哪里,消费者都能通过这串编号进行溯源。这是做有机茶重要的环节之一。
董祖祥是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祖祥茶业的负责人,也是土生土长的普洱人,从事这个行当已经20多年。从年开始,他就坚持要发展有机种植,从几十亩几百亩到几千亩,从单打独斗到带着农民一起干,终于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祖祥茶业的有机茶叶基地面积已经达到亩,带动农户有机种植上万亩。
祖祥茶业的发展轨迹,其实正是多年来思茅推进有机茶产业发展路径的浓缩,更是思茅茶产业变局的一瞥。从定位“打造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标杆”,到出台一系列支持域内有机茶产业发展政策,再到推出“思茅有机茶”区域公用品牌,思茅区委、区政府真抓实干,让普洱茶产业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一段时间以来,记者深入思茅区有机茶叶种植基地、茶叶企业,切身感受每一杯普洱茶的新“味道”。
有机种植,做一杯健康茶
做有机茶,这是必然的趋势,也是重塑普洱茶产业的关键之举。在思茅,乃至普洱市,这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但是,大家还有另一个共识,那就是“做有机太不容易”,且不说有机茶原料或产品是否能实现优质优价,单单变革传统的种植方式带来的成本投入,都并非能被所有人接受。
在祖祥茶业,董祖祥和记者详细地聊起了有机茶种植的难处。他告诉记者,首先要实现整个茶园的生态平衡。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必须用其他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来替代。比如说虫害,在茶园里种植香樟树、蓝花楹、樱花等,吸引鸟类等,让虫子有天敌。其次是肥料的问题。起初,必须使用符合标准的有机肥,增加土壤的肥力,保障茶树的营养。现在,则增加在茶园中套种豆科植物(绿肥),这样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有机肥用量,还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
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是大量的成本支出。董祖祥说:“和传统的种植、管理方式相比,有机茶的人工成本高出近1倍。就拿茶园里常见的茶谷蛾来说,我们基地全部依靠人工捕捉,除了每日结算的工资外,每捉1只虫子再奖励5分钱,只为这里产出的每一片叶子都安全。”
几十年来,董祖祥的有机茶产业之路虽然走得很苦,但内心却很欣慰。因为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茶农靠着种植有机茶慢慢富起来了,发展有机茶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董寨小组的茶农李云珍,从祖祥茶业起步那会儿,就一起合作了。她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都按照公司的订单进行采摘、加工,而且价格很不错,也很稳定。大家伙为了种好有机茶,也都愿意多投入一些。公司还会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帮助我们提升管理茶园的水平。”
目前,思茅区全区茶园种植面积18.76万亩,其中已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面积2.89万亩,处于转换期的茶园面积4.63万亩,绿色认证茶园6.83万亩。
如今,在思茅,喝有机茶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产品多元,紧跟消费趋势
与祖祥茶业一样,龙生茶业在思茅区深耕有机茶产业也有20多年的时间,他们既是当地有机茶产业的先驱,也是标杆。不过,与祖祥茶业产品出口欧美市场不同,龙生茶业产品出口市场则主要在韩国。龙生茶业副总经理杨有华告诉记者,公司每年出口至韩国的茶叶产品在70-80吨。
国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茅茶叶企业的发展决策。早些年,思茅的茶业企业不少做的都是毛茶生意,卖原料即使规模再大,也解决不了附加值提升的问题。近几年,许多企业开始转型,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开发既符合市场消费趋势,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茶叶产品。
杨有华表示,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好有机品质,这是根本,其次就是要跟紧消费趋势,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才会有市场。传统的茶饼、龙珠、便携方片等产品,除了工艺、形式上的变化,还融入和地方、企业的文化元素,为原本就醇香四溢的茶味增添了新的意境。
把传统做出新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要突破传统,开辟新的领地就更是难上加难。
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在思茅区建造了全球最大的普洱茶创新技术中心、生产制造基地,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突破传统。集团公司总经理卢念东说:“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帝泊洱做的事情,就是替消费者在车间里把茶泡好。茶珍等系列产品正在改变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和消费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进一步丰富了茶产业的产业链。”
一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必然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茅区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施传荣说:“在思茅全区,我们有17家专门从事普洱茶研究的机构,可以覆盖全产业链,也为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同时,通过政府、协会、联盟等,举办省内外推介会,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走出去,走向更大的市场,也提升思茅有机茶的知名度。”
产业融合,多业态促发展
一直以来,茶旅融合、多业并进都是思茅区茶叶企业谋划的发展策略之一。但是,就究竟怎么发展,从哪里入手,始终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年,龙生茶业率先试水,着手打造有机茶主题公园。丛林穿越、小火车、康养体验……能与茶联系在一起的,龙生茶业都进行了项目开发。
在杨有华看来,企业走产业融合的路子是早晚的事情,早一天迈出这一步,就能早一天积累经验。他说:“这一年多的实践,让游客满意才是最关键的。游乐、体验项目的开发很重要。简单地说,要让游客觉得有机茶的品质好,可以让他们亲自采摘,亲自加工,参与到从原料成产品的过程中,这才会有效果。”
从政府层面看,其实,思茅区有机茶产业融合发展策略早有谋划,一步一步走来,成效显著。
如今,思茅区已建成茶叶庄园10个,提升建设茶旅融合国家级4A级景区2个。“百里普洱茶道”示范路段的建成,将旅游景区、茶庄园、半山酒店、茶民宿这些珍珠串联成项链,绽放产业融合的光彩,如今已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路”。普洱中心文化旅游综合体、茶马古城和茶马古道遗址公园、普洱茶文化博物馆等茶叶文化与旅游项目加快实施,“茶、文、旅、康”的多业融合格局正在实现。
当然,面对这样的机遇,董祖祥自然不会错过。年3月,祖祥茶业与腾冲石头纪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普洱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董祖祥深有感触地说:“这一决定是经过4年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时的状况一是资金有限,二是对发展旅游会不会造成有机茶园的污染的担忧。现在,这些问题已经都解决了。下定决心,只有走好这条路,企业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
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加速,也催生了一批“新型”茶馆。现在,在思茅街头的这些“新型”茶馆里,你不仅能喝到正宗的思茅有机茶,还能品味别具特色的茶点、茶餐,感悟茶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郜晋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