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诗写马嵬坡,还是袁枚这首更有特点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个大事变,是一场内乱,它持续八年之久,造成唐朝国力迅速下滑。可以说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有几代人都没有见过战争,这一次却死伤无数。

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攻陷潼关,逼近京城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领亲信往四川逃跑。在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六军不发,最后逼得唐玄宗下令,杨贵妃自缢而死。

李白曾经为唐玄宗杨贵妃写过《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那个时候他们二人多么恩爱,多么骄奢淫逸,现在却是各奔东西,天地永隔。

最早在诗歌里反映这一情况的应该是杜甫,他被叛军抓往长安,第二年春天就悄悄地来到曲江,写下了一首《哀江头》,其中“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两句,就是写的杨贵妃缢死的情形。

当然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最著名的诗篇要算白居易的《长恨歌》了,他不但是白居易的代表作,而且也是文学史上的精品。

白居易这首长诗共计六十韵一百二十句,全面地再现了唐玄宗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悲剧,而且还大篇幅地描写了后来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怀念。

可以说白居易把它处理成政治和爱情生活的综合题材,其赞美和批判的分寸把握得还比较好。

诗中“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就是写出了军人的愤慨、唐玄宗的无奈,杨贵妃也只好做安史之乱的牺牲品了。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受到李白和白居易诗歌的影响,成为了后来小说和戏剧的重要题材。如唐朝陈鸿的《长恨歌传》,宋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朝白朴的《梧桐雨》,明朝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朝洪昇的《长生殿》等。

李商隐也写有一首《马嵬》诗,其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就是感叹这一史实的。

唐玄宗做了四十五年的天子,约四纪。一纪十二年,共四十八年,还不如一个普通的百姓“卢家”,卢家还能保护自己的妻子莫愁不受伤害。莫愁是一个典故,可参看萧衍的《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

还有唐朝诗人郑畋的《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这里诗人又换了一个角度,赞扬唐玄宗的开明。幸亏是当时缢死了杨贵妃,否则要落个陈后主一样的下场。

隋兵攻打南京,陈后主无路可逃,与张丽华等妃子躲藏进景阳宫外的井里头,最后被随军抓获。诗人郑畋的意思是现在唐肃宗登基了,杨贵妃虽然死去,但国家获得了新生。

我们再来看一首宋代诗人汪元量的《马嵬坡》,”霓裳惊破出宫门,马上香罗拭泪痕。到此竟为山下鬼,不堪鞞鼓似招魂”。

此诗写唐玄宗杨贵妃狼狈不堪,一路逃奔,到马嵬坡时杨贵妃香消玉殒。那安史叛军进攻的鞞鼓惊天动地,好像是给杨贵妃召唤亡魂似的。

清代诗人常纪也有一首《马嵬坡》的诗,”渔阳鼙鼓几曾停,长恨歌成不忍听。一种香魂埋宿草,巴山尚谱雨淋铃”。

这首诗又换了一种批判的角度,说战火硝烟还没有消停,李杨的悲剧不忍心再看下去,这边爱妃已与荒草为伴,而唐玄宗还在逃亡之地四川做起了《雨霖铃》诗词来怀念往事。

最后我们还是来看清朝诗人袁枚的《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诗人呼唤人们注意,再不要吟咏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了,他们享受了荣华富贵,最后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不必为他们怜惜。

真正值得同情的是老百姓,这次内乱造成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有些人还幸运在活着,但是他们有的被抓去当兵,有的服徭役,也是被一条无形的银河隔开,不能相见。

像杜甫《石壕吏》里写的,官军到处抓人,连石壕村里那样一个老太婆,也被带到前方战场去做饭。这样的民间疾苦,不知道要比宫廷里的爱情悲剧要痛苦多少倍。

从上面那些诗歌来看,还是袁枚最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他号召诗人们不要去写长恨歌那样的事情,多一点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你怎么看,欢迎参与评论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0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