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珠帘美人诗金莲最懂哀莫大于心不死诗
3、帘与莲,帘与簾,帘与怜
金莲挑帘而立,是金瓶梅第一回给我们的惊鸿一瞥:
那妇人每日大发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嗑瓜子儿,一径把那一对小金莲故露出来,勾引浮浪子弟,日逐在门前弹胡博辞,撒谜语……因此大郎在紫石街又住不牢。
美,就要亮出来,宋朝女子以三寸金莲为美,试想佳人坐于帘后抬望眼,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浮浪子弟胡言乱语,跟金莲无关。只是,你看不到的是,这帘子背后的,有多少佳人的幽怨之情——
请看太白的《怨情》诗: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古代的“美人”不是一个普通词,与我们现在逢人就叫“美女”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
“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
“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李白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几个动态的动作,捕捉得非常精妙。
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结合潘金莲,却显得很不平常,甚至,让人独怆然而涕下——
金莲确确实实“不知心恨谁”,因为她无人可爱。(直到她认识了武松……)
所以,她也不会“但见泪痕湿”,因为无人可为之流泪,只能在“卷珠帘”、“颦蛾眉”的标准动作之后,干脆嗑瓜子儿露小脚。
笑笑生给了金莲这样一个场景特写,其实是反“珠帘诗”的,也看得出他对金莲深沉的悲悯之情。
哀莫大于心死。
哀莫大于心不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