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里的你没见过的大虫子甘薯天蛾

什么食物治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28/5656388.html

本文是鳞翅目昆虫生活史系列的第三篇,作者依然是学社昆虫大佬——Acherontia同学。想要重温前两篇大红蛱蝶、雀纹天蛾的同学可以点击复习~那么按照惯例,首先依旧是:

!!前方大量昆虫出没!!

!!虫恐人士迅速撤离!!

昆虫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野生动物,它们以强大的适应能力、庞大的生物量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不断扩张的现代城市中立足,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亲密邻居。

在疫情时代的当下,也许我们没有办法前往非洲草原、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去欣赏那些远在天边却人尽皆知的自然奇观,但我们可以走出家门,在小区中、校园里或是公园中,俯瞰花坛上的蜂围蝶阵,观察在醉鱼草花丛中振翅悬停的长喙天蛾,仰视榆树的伤口寻找集群聚餐的甲虫,亲自发现或许从未注意过的小小趣味。

9月7日开学报到那天,我拖着行李走过明德堂前面的长长的绿化带,那里种植着黄杨和小檗,上面密密麻麻的缠满了攀援的田旋花。看到此情此景,我开玩笑一样期待也许可以找到以此为食的天蛾幼虫,没想到走了几步,还当真在路边发现了正在脑补的东西,不由得感叹自己的运气。

图1:绿化带上大丛的田旋花。

图2:旋花丛下面散落的大粒虫粪,是上方植物上有正在取食的鳞翅目幼虫的标志。看起来体型不小。

沿着粪便的分布在旋花丛中仔细寻找,真找到了硕大的天蛾幼虫,这是我第一次在校园里发现这种体型的幼虫。看形态和寄主植物,这条幼虫应该是属于天蛾科(Sphingidae)天蛾亚科(Sphingenue)的甘薯天蛾(Agriusconvolvuli)。

这种大型天蛾的幼虫主要的寄主植物是旋花科和豆科植物,能够取食甘薯、空心菜等旋花科作物,数量较大时会对农业造成危害,但在城市中主要以田旋花、圆叶牵牛等杂草为寄主植物。旋花科杂草的藤蔓无孔不入,甘薯天蛾的分布也随之广泛了,在市中心的荒地到近郊的植物园都可以发现幼虫在夏秋季节的夜晚,更可以在城市公园的玉簪等夜间发香的植物旁边发现悬停访花的成虫。话不多说,立刻把幼虫放进饲养盒。

毛毛虫预警

!!!

图3:因为采集时太兴奋而忘了拍生态照已经是常态了。饲养盒中硕大的末龄幼虫,体长9cm左右。甘薯天蛾的幼虫有多种色型,大致可以分为绿色、褐色、黑色。这次采集到的幼虫都是褐色型的。

图4:高中时在门头沟灰峪拍到的甘薯天蛾绿色型幼虫。

幼虫食量巨大,第一天采摘的满满一盒的旋花,第二天早上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藤蔓。幸好这种暴食的日子没过几天就结束了,9月10日早起,发现幼虫不在进食而是在盒子里不安的爬动,用手电照射发现已经透明,这是幼虫老熟即将钻进土中化蛹的信号,把幼虫放进提前准备好的花园土中,晚上再看,土表已经找不到幼虫的踪影了。盖上盖子,安静期待着转变的发生。

14日,估计幼虫已经化蛹,小心翼翼的刮开表层土,不出所料,刚刚蜕皮的蛹体在土巢中安睡着。尚未硬化的表皮如同翡翠般晶莹,雕刻着成虫头胸部的形态,蛹体标志性的细长喙管此时尚未充血,只是头部的一个小小凸起,几个小时之后,喙部就膨胀为我们熟悉的形态,显露出优美的曲线,成为成虫最引以为豪的取食工具的前身。

图5:刚刚蜕皮的蛹,注意喙部的形态

图6:几个小时之后的蛾蛹,喙部已经完全舒展。

图7:完全硬化的蛹体。甘薯天蛾以外,天蛾亚科拥有长喙的物种,蛹态都会有突出的喙管。甘薯天蛾的蛹非常“暴躁”,稍稍一碰就扭个不停。

时间倒回9月8日,当我再次经过绿化带时,报着碰碰运气的心态搜寻绿化带下方,居然找到了比较小的虫粪,顺理成章,很快就发现了另一只体型小不少的甘薯天蛾幼虫,这只幼虫只有三四厘米长,但根据体表的光滑质感和臀棘形态判断,它刚刚进入末龄,没有记录到更早的虫态,略有遗憾,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还是把它带了回去。

幼虫的食量和体型直线飙升,到9月15日左右,已经长成了八九厘米的怪物,体色也从刚刚转龄的“黑金高级感”变成了与第一只幼虫接近的棕褐色。9月16日,幼虫老熟,20日挖开泥土,幼虫已经化蛹。此时14日化蛹的第一只幼虫尚未显示出发育的迹象,秋季采集的末龄幼虫在野外会以蛹态越冬,伴随气温降低,蛹会进入发育停滞代谢低下的滞育状态,末龄时从野外带进室内饲养并化蛹的幼虫大部分同样会进入滞育蛹态。我将蛾蛹放入保鲜盒,期待明年春天破蛹而出。

图8:一对蛾蛹的合照。

10月14日左右,突然想打开保鲜盒看看蛹的情况,意外的发现较晚的蛾蛹复眼的位置颜色变深了。一般情况下天蛾类的蛹期为两周左右,较晚化蛹的幼虫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滞育,应该于10月初羽化才对,所以情况是它不知何故解除了滞育,并从复眼开始发育了,越冬蛹容易因室内干燥脱水而死,在野外花朵还没有完全凋谢的时节羽化,似乎也不是坏事。

10月31号晚上10:00左右,网箱里一阵动静,灰色成虫破蛹而出,乱爬一阵后,倒吊在网箱顶部的角落里慢慢舒展翅膀。仔细观察,腹部成排的粉色斑块是这只大蛾在颜色上唯一与“鲜艳”沾边的地方,待翅膀完全展开后,翅表纵横交错的线条、赭、白、黑的斑块构成了成虫停歇在阴影中的树皮上时绝难发现的“隐身衣”,此时孤立于环境来看,虽然色彩有限,分明的层次使其别有美感。

除了鳞翅色斑以外,停歇姿态也颇具魅力,天蛾科的拉丁名称的词源来自Sphinx,也就是希腊神话中众所周知的狮身人面怪兽,最初命名大概是因为天蛾幼虫庞大可畏的体型与翘起前半身的休息姿势。不同于之前写过的雀纹天蛾战斗机般的矫健体态和流利线条,甘薯天蛾的成虫岩石一样灰黑相间的多毛体表,壮硕的头胸部、占比更加巨大的黝黑复眼,收拢的双翅和前足前伸底盘极低的敦实姿势,像极了宫殿入口或神道两旁历经岁月的镇守石兽,神秘又威严。

图9:刚刚展翅的天蛾成虫。

图10-15:羽化成功的成虫的“标准照”,自然和人工背景。

在天蛾科中,颜色灰黑,壮硕多毛的类群大多属于天蛾亚科,除甘薯天蛾外,还有霜天蛾属(Psilogramma)、天蛾属(Sphinx)和拟天蛾族(Sphingulini)的大部分物种。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符号的鬼脸天蛾(Acherontia)也属于天蛾亚科。

图16:天蛾亚科的代表,天蛾属的模式种红节天蛾(Sphinxligustri),摄于山西大同。

甘薯天蛾是北京分布的天蛾科昆虫中最常见的物种之一,即便是如此普通的物种也有难以想象的超凡特征——其拥有在亚洲分布的天蛾科物种中数一数二的发达口器,其长度能够达到15cm以上,远远长于身体,长喙使其能够无压力取食大部分常见的蜜源植物,并像著名的协同演化案例中马岛长喙天蛾(即Xanthopanpraedicta,也属于天蛾亚科)一样,成为一些植物的专性传粉者。芸芸众生亦有精彩有趣之处,欣赏自然奇观不必走远。

本文所有图片由笔者本人提供。

文字/Acherontia

排版/皮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3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