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览书评时间的妆容杭州日报
写作者语
时间的妆容
李芽
南宋陈清波《瑶台步月图》中头戴玉兰花苞冠子的淡妆女子(故宫博物院藏)
妆容,特指对于人体肉身的修饰,主要包含化妆与美容。对中国女性妆容历史的研究并非显学,而且极其小众。
研究古代物质文化,第一手资料来自出土文物,其次来自典籍记载,再次来自传世绘画与雕塑中的物质造像。结合以上资料,我们一般可以勾勒出不同时代物质形态的大致轮廓。然而,妆容和发式却是个例外,因其依附于人的肉身而存在,肉身一旦腐烂,妆容和发式也就无从依附。所以,妆容几乎是没有出土实物资料可以借鉴的。在典籍记载方面,历代官方舆服制度中,对于面部妆饰,除了明代后妃礼服制度中略有提及,其他朝代无一记载。正史笔记、诗文小说、戏曲杂记中虽描绘得天花乱坠,但大多只见其名,不知其形。
唐-弈棋仕女图-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号墓-绢本着色(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藏)
因此,我们只能从留存下来的人物绘画和雕塑造像中去做一些探寻。但妆容又有极其微妙的色彩变化,且不论凭借当时画师的写实水平与画材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貌,单单经历漫长的岁月侵蚀,又有多少真实能够有幸留存?图像无声,文字无像,研究者只有通过个人的想象与理解,为图像与典籍中记载的名称寻找一种相对合理的对应,这样一来,和历史真相的出入便很难判断了。
因其艰难,尝试性的探索也就具有特殊的挑战意义。妆容造型是一门视觉艺术,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的阐述无疑有隔靴搔痒之感,因此我们制作妆容图谱的想法也就自然而生。
同时,探寻、解读妆容背后的文化一直是笔者最为感兴趣的方向,本书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虽然妆容方面的诸多出土文物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但直到两汉时期,妆容文化才受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视,并且形成了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审美规范。
先秦妆容复原:素妆,远山眉
(模特张常宁;化妆造型吴娴张晓妍;摄影文华)
汉初,受“黄老之学”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的妆容普遍简约素朴、清新淡雅。随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体系逐渐成为汉族社会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妆容修饰上,其一是主张有克制的修饰,将妆饰与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其二是主张“阳尊阴卑”和“三纲五常”,从理论上确立了女性对男性的全面依附关系,导致女性的妆饰迅速转向娇弱与纤柔。这一道一儒的两种倾向,奠定了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主流妆容审美规范。
之后经历了魏晋隋唐一系列胡汉交融的王朝,尤其是政治、经济、外交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大唐,时人民族自信心大涨。李唐王朝胡人血统浓郁,礼教观念相对淡漠,对妇女各方面都比较宽松,促成了唐代妆容文化的绚烂与奇诡,妆容一度出现过浓妆艳抹的高潮。
盛唐妆容复原:花钿、面靥、桃花妆、涵烟眉
(模特胡晓瑞;化妆造型裘悦佳;摄影华徐勇)
但宋以后,宋明理学在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占据一席之地。由于人们对理学,尤其是对“失节事大”的狭隘和偏执理解,女性被迫戴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当时的人将象征君子气节的“节”狭隘地解读为贞节,提出了针对妇女的极为严酷的贞节观。社会对妇女精神和肉身的约束逐渐强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妆容由唐代的浓艳招摇走向文静素朴,二是缠足开始流行,三是汉族女性开始穿耳。轻描淡写的朴素妆容风格一直延续到满汉交融的清朝,再未发生过太大的改变。
南宋白妆复原:蛾眉泪妆,轻点樱唇
(模特张梦雅;梳妆迦陵千叶;考证陈诗宇;摄影杨凡)
在妆容变化的同时,护肤美容由于始终与中医发展紧密联系,反而呈现出一种日益先进的态势,在清朝达到了一个高峰。
书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对妆容史料的梳理和文化阐释,对部分朝代的妆容进行分期研究,如:将西汉和东汉的造型特征分期介绍;唐和五代则划分得更加细致,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五代四个时期;将宋代划分为南宋和北宋分期介绍;清代妆容则划分为满汉两个部分。结合相应的文化背景阐释,试图将中国的妆容发展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梳理顺畅。
其次是根据文字记载,配以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妆容造像和出土妆具的图片,以史证史,以图片注解文献,从而形成这本书的图片主干。
再次是妆容复原。我们的原则是,如果能找到与文字记载基本吻合的古代人物造像,那就毫无疑问地选择古代造像;而对于仅见于典籍记载并无造像留存的妆容,例如啼妆、佛妆、时世妆等,就要尽力将之复原出来,这是本书最花心力的部分。
最后是复原妆品的展示。古方妆品在自身制作工艺外,还涉及了中医制药法、制香工艺、制墨技术等,经过数年的研究,我们基本已经掌握了这些主要的工艺技术。妆品介绍不是这本书的重点,所展示的只是部分复原成果,但妆容和妆品密不可分,我们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妆容图谱,也是普及中国古方妆品知识的一个窗口。
《中国妆容之美》
李芽陈诗宇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07
编辑
黄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