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和书打交道,北大社的编辑们都是怎样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阅读到底可以给人带来什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经历过娱乐化、碎片化的生活洗礼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沉心阅读的重要性。

但是,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又出现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深知读书有助于提升自我、开阔眼界。但是,由于觉得读书是件过于郑重的事情,你恨不得焚香沐浴一番、确保自己能空出一整个下午之后,才肯翻开一本书。

——结果在不断的心理建设中,逐渐嫌麻烦而不了了之。

其实,哪有那么困难。

我们曾在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邀请编辑们共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度好书”,成立了悦读好书博雅读书会。

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有的感觉自己跨越时空,与作者或是过去的自己聊了聊;有的一下子被书中呈现的丰富细节或独特的叙述角度击中;有的在书中读到了现实与慰藉……

还有的人,干脆闯入了一本与自己不相干的书,读完之后,莫名感慨了一句:“妙啊。”

但最主要的,他们想与读者们分享的是:如果你对哪本书有过哪怕一点好奇,那就去读读看吧。

未必要把一本书都啃完才算读书,未必要在读完书之后产生什么反思才算读书。只要在不论短长的阅读时间里得到了一些愉悦,那就行了。

如果你也是一位容易纠结的读者,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接近书籍,或者总在苦苦等待一个契机,那么今天,让我们的编辑陪着你,一起去书里看看吧!

01

细读文本,与作者对话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

本书是词学大家叶嘉莹近几年在北京、天津两地所做演讲的整理稿,讲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词作名家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朱彝尊作品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作者结合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从发挥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为读者传达出词中生动、细致的生命与内涵。

总编室的侯晓玲在阅读中把握住了词的“弱德之美”:

词之美感的基本特质之一就是“弱德之美”,并且,它结合中国“士”的文化传统,弘扬了形弱德坚的高尚品德。

“弱德之美”是叶先生首创的名词,早在她年为石生汉作序的《〈荔尾词存〉序》中就写道:“在该文中我曾对于此种本质试拟了一个‘弱德之美’的名称……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此书展现的弱德之美,有的是“花间派”首要词人温庭筠描绘美女“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有的是豪放词人苏轼感慨“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有的是文武全才辛弃疾哀叹“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有的是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想爱不能爱的“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强大的外势压力可能是无法自由恋爱的封建思想,也可能是千里马难遇伯乐,也可能是忧谗畏讥仕途受挫。

对我而言,这本书就像是叶先生与十位词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录,弱德之美,犹如掬水之月,流光溢彩。感谢叶先生写了这本《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共享这份美好。

《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外市场上广受欢迎的经济学经典教材之一。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是经济学模型。书中包含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研究和政策讨论。第8版更新了全书中的数据、习题及案例,并新增了“专家看法”等专栏。

第六事业部的张越时隔多年后重读本书,有了新的感悟: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上大学的时候,这本书算是我的经济学入门书,是当时的经济学教授建议的课外阅读书籍,我就去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购买了《经济学原理》(第6版)。时隔五六年,北大社开展悦读活动,《经济学原理》(第8版)就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想这可能就是我和它之间的缘分。

重新阅读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我有了新的理解与收获。经济学不能指导我们的决策,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消费、“正确”地生产,它的作用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实际,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呢?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第一、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经济运行的规律,让我们能够从纷繁乱象中提炼出本质,能够从个性中提取出共性。第二、我们不能因为知其然就放弃知其所以然,不能因为已经知道每一步行动的结果就放弃对过程的探究和推演。第三、对经济体系的深入了解,能让我们意识到这种自然的系统是如何稳定地自发运行,而凭借主观意愿不恰当地干预又是多么的有害。

02

在阅读中,打开新视角

《中国园林:历史、艺术和建筑》

本书作者玛吉·凯瑟克在中国长大,从小浸淫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挚爱中国园林。她尝试在纵深的历史和宽阔的对照中把握中国园林的精粹,既有追本溯源的梳理,也有典型个案的描述与分析。本书分析了园林与中国哲学、绘画、建筑、文学的互动关系,也是我们了解西方人如何欣赏中国园林的一种重要参照。

外语编辑室的李颖在书中读出了中国园林的悠然美学:

这本书是可以常读常新的,因为它中间有着层次丰富的细节。比如在讲到墙的设计时,作者提到中国园林的墙,不仅是分割不同空间的常见手段,而且,也提供了平静与和谐,为竹子或梅树的摇曳投影与剪影充当了一种背景。“镜面墙”在一天之中变化迥异:在晨雾里,它可能完全消失,只留其黑瓦在地面的上方漂浮着;白天,随着太阳的移动,墙上会投影出不同的图案;日落时分,心境或许会充满忧郁,这就是景观艺术动人情怀而又含蓄的风格特点。

对这些墙的最流行的阐释,就是他们之于园林,就像是一幅山水画卷上的留白——不只是一种背景而已,还能换起无限感。因而,圈定和区隔空间的墙也具有象征性的无限延伸空间的作用。在这样的墙上开出一圆洞,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墙在阴影下消失了,而圆形则倾斜地投射到门前的地面上,像是月亮本身似的。墙在白天和夜晚,在内部和外部都会有不同的空间效果;正因为墙在中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人们情不自禁地把它说成是某种令人着迷的主题。

《十万年后的地球》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我们中很少有人会问:“全球气候变暖之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本书融地质学、气候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前沿知识于一炉,深入探究人类的碳足迹与全球暖化的辩证关系,并基于科学的方法进行宏阔深远的大尺度思考,历览上亿年地球气候史,丝丝入扣地推论十万年后的地球生态。

外语编辑室的朱丽娜对本书采取的观察尺度印象深刻:

谈及未来,谈及地球变暖,大家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是融化的冰川、干裂的大地,但古生态学家看得远、思考得更远。碳排放、全球变暖影响的只是数千年后的人类,但从地球冰期变化的角度讲,地球运行时的摇晃导致大概每十万年就会出现一次大冰期,碳排放不仅暖化了我们这个时代,更阻截了下一次冰期。比起全球生态系统被铺天盖地的巨大冰层毁灭,全球变暖也许没有那么坏;两害取其轻,温室气体可能让一千年后的人类承受严重的污染,却能帮助五万年后的人类免受大地冰封之苦。

如此看来,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地球也是。本书的亮点正是书名的尺度:让人警惕的全球变暖,若置于亿万年的地质史、生命史,于一书中化为一瞬,其影响也许比我们设想的更宏大或更微小。作者的思考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但却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的方式:也许,碳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方便实惠的气候调节工具,如果我们可以采取温和的碳排放路线,更遥远的后代就可以用我们留下的碳资源,对抗五万年后的冰期——哪怕文明大倒退,只要未来的子孙还记得如何用火,我们就能生存下去。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

本书聚焦张爱玲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及其特殊的家世、经历,分析张爱玲与“五四”启蒙文学以及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在主题、风格、叙事视角与模式、题材、结构方式、语言特征、文学意象、文学观等方面的同与不同,在作家作品比较与文学史意义这样两条线上,定位张爱玲作品的价值。

外语编辑室的刘虹在阅读本书时,着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2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