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天街一道贯南北曾有鱼龙舞翩跹

站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的城楼上,极目北望,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赫然在目,其中的天街项目,笔直宽阔,恢宏大气,让人油然而生“大道如青天”的豪迈。

这个项目的前身,就是唐代的定鼎门大街,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又一个“天”字号建筑。

清代徐松撰写的《唐两京城坊考》曰:当皇城端门之南,渡天津桥,至定鼎门,南北大街曰定鼎门街。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

市民乐享天街美景

“象天法地”称“七天”

天街一道贯南北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七天建筑”,想来大家已有所了解,但它的来历,您知道吗?

话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负责人是将作大匠宇文恺,今天的洛龙区有条宇文恺街,有机会可以去吊吊古、追追旧。宇文恺规划洛阳有讲究,这个讲究就是“象天法地”,将地上的建筑和天上的星象结合起来,寓意君权神授、奉天承运。

宇文恺将洛阳比作天上的紫微宫,将洛河比作天上的天河,于是,架在洛河上的桥成了“天津桥”,自端门到建国门的大街成了“天街”……

到了武则天时代,更进一步,将“象天法地”做到了极致,除了将洛阳改称“神都”,还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沿城市中轴线,在隋代“天”字号建筑的基础上,整修老的,扩建新的,最后形成了完整的“七天建筑”,自南至北依次为天阙(伊阙)、天街(定鼎门大街)、天津(天津桥)、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

天上有“七天”(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人间也有“七天”。人间天上,遥遥相对,体现的是“神都”神圣,女皇威严;君权神授,天命难违。

天街青年文化潮流市集

风景如画天津街

妥妥隋唐一“网红”

定鼎门大街在隋代叫端门街,又叫天津街,街阔景美,妥妥的“网红”。

来看唐代杜宝撰写的描述隋炀帝土木营建和巡幸江都故事的《大业杂记》,在《大业杂记》里,杜宝这样写道:“(宫城)南临洛水,开大道,对端门,名端门街,一名天津街。阔一百步,道旁植樱桃石榴两行,自端门至建国门(唐代改称定鼎门)……中为御道,通泉流渠,映带其间。”

啧啧,“道旁植樱桃石榴两行”!啧啧,“通泉流渠,映带其间”!想象一下你穿越到了隋代,在一个风日晴和的日子,漫步在天津街上,赏几颗樱桃叶底红,看一树榴花开欲燃,听两眼清泉水潺潺,会不会有潇洒出尘之思?

对了,隋唐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30厘米,5尺为步,步为里,有兴趣的可以算一算隋时天津街的宽度,然后对比一下现在的龙门大道,现在的龙门大道宽90米。

到了唐代,端门街成了定鼎门大街,“网红”气质不减。

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这样描述定鼎门大街:“自端门至定鼎门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时种樱桃、石榴、榆、柳,中为御道,通泉流渠,今杂植槐、柳等树两行。”

顺便说一下,韦述有个爷爷叫韦弘机,唐高宗时期做过司农卿,受命指挥人建造了洛阳的上阳宫。

远眺定鼎门和天街

东风夜放花千树

一夜鱼龙舞天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错,这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写宋朝正月十五的夜景,但你也可以把词中描摹的场景放在隋代,放在隋代的天津街上,一点也不违和。

天津街,那么长,那么宽,那么一个绝好的所在,仅供人来车往,岂不有点浪费了?你是这么想的,多年前的隋炀帝估计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隋炀帝时代,天津街便多了一个“功能定位”:特定时日里大规模的百戏表演场所。

百戏,又称鱼龙百戏,是古代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的总称。

《隋书·音乐志》记载了天津街上百戏表演的盛况:“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

史载,参与百戏表演的演员都穿着锦绣做的戏服,为了做这种戏服,几乎用完了西安和洛阳两京库存的缯锦。

大业六年(公元年),隋炀帝又要与民同乐了。他下令从正月十五开始,再次在天津街盛陈百戏。

场面照例宏大,场景照例热闹。“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

这次演出,一直持续到正月月底。身为皇帝的杨广,化装成百姓,夜夜挤在人群里看热闹。(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