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冠帽及鞋袜,以及妇女的妆饰,饰物则

冠帽及鞋袜

唐代冠帽之制,名目甚繁,主要目的,仍是在区别官阶。幞头起于北周,其法以三尺皂色纱绢,覆头向后,尽韬其发,四角系带,谓之“脚”,两脚系脑后垂之,两脚系髻下。其后改为固定型式,仅有两脚,且为硬脚,并有交脚和展交之分。唐初女子戴皂罗,方五尺,亦谓之幞头。又有席帽,亦即帷帽,男女适用,形制如上述。此外胡帽也很流行,通常以韦制成,遇檐上折,甚为轻便。靴本为胡服,传入中国的时代甚早,以皮为之,长勒。唐代减短其勒,以麻制成,也有用锦作的。

同时自唐开始,靴成为百官的朝服。鞋没有勒,高不掩胫,多以麻为之。妇女所着的鞋,种类甚多,质料也不同,诸如绣鞋、金缕鞋、线鞋等。当时鞋上似有带以束之。履是比较高贵和正式的鞋,其形式与鞋无大区别,以丝为之。此外吴越间妇女好着“高头草履”,织造精美,上加绫縠,史称其为“阴斜闒茸,泰侈之象”。

屐盛行于魏晋,男女皆着。用木或皮制成。无周缘,仅有带附于展头,着时以足穿带,曳之而行。并有两齿,以践泥水。《唐摭言》云:“京师妇女始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为系。”‘崔涯《嘲妓》:“布袍披袄火烧毡,纸补箜篌麻接弦;更着一双皮屐子,纥梯纥榻出门前。可知虽值严冬,妇女仍有着屐者。

唐时着屐者多不着袜,肌肤显露,引人遐思。李白《浣纱石上女》:“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韩偓《屐子》:“方寸肤圆光致致,白罗绣屧红托里。”均可为证。舄是木底之展,乃贵族着礼服时所用,如天子着赤舄。贵族妇女亦着舄,其色与其裳相似。至于民间妇女,则不着舄。袜的记载,多以妇女为主。最常见的为罗袜,红色者居多。又有锦袜,为宫中贵人所着。

杨贵妃有锦袎袜,内罗外锦,有带束之。相传马嵬之变,贵妃于仓皇中遗失锦袎袜一只,为村妪所得,供人观赏,竟赚得不少钱财。刘禹锡《马嵬行》:“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即咏此事。唐时尚无缠足之习,故妇女皆系天足,当时女性审美观,以健硕丰满为尚,与此不无关系。

妇女的妆饰

唐代妇女,对妆饰甚为注意,化妆则力求秾艳,饰物则力求华美。其化妆品和饰物,种类极繁,大致可分面饰、发饰、颈饰、臂饰、指饰五类,兹分述于下:唐代妇女的面部化妆品,有粉及燕脂。粉有铅粉、红粉之别,妇女多好涂红粉。又以红脂涂唇,通称口脂。唐初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学画鸦黄半未成”,后世“涂鸦”一辞,大概起源于此。额黄有时也涂于眉间,晚唐温庭筠《汉皇迎春词》:“柳风吹尽眉间黄”,从温诗看,汉时妇女应已用额黄。又有所谓“妆靥”,可以称为“假酒涡”或“人工酒涡”。以粉、朱,或燕脂点两颊,如月形或钱形,月形者称“黄星靥”。

眉的化妆,主要是以黛画眉,求其浓黑。眉的形式,也有多种。唐玄宗曾令画工作《十眉图》,十眉即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属、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唐人眉尚弯长,故唐诗中乡有“蛾眉”、“双蛾”、“弯蛾”、“柳眉”、“月眉”等形容词。因尚浓黑,又称“翠眉”。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可知天宝末尚流行细长之眉。但到中唐时间,唐人的衣饰起了变化,衣则尚宽大,眉则尚粗短。元稹《有所教》:“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总之,唐代妇女的面部化妆,过分秾艳,难免流于俗丽。

反不如虢国夫人,淡扫蛾眉,素面朝天,予人以清新之感。夫人所以特邀玄宗之宠眷,实非无故。面饰则有花钿,又名花子。通常是以金制的花,贴于眉间或两颊,也有以翠玉制成的。唐代妇女的发式,多好梳髻。髻自古即有,或谓起自燧人氏,事远难知。但史载西周初年,已有高髻。至汉,受西域发式的影响,名目增多。东汉时,高髻之风,已甚普遍。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其后南北朝及唐,均尚高髻。而唐时花样益繁,如归顺髻、愁来髻、飞髻、百合髻、闹扫髻、囚髻、抛家髻、乌蛮髻等,不胜枚举。其形态多不可考,仅知闹扫髻乱发蓬松,如被风吹;囚髻束发极紧,有类囚徒;抛家髻则以两鬓抱面等。由于时尚高髻,妇女头发疏稀者自无能为力,因此多戴假髻。

高髻之外,也有低髻,又称短髻,也有很多名目。又有丛髻,为乱梳之髻,或以假发为之。又有所谓“拔丛”,发形散乱,并垂发障目,流行于唐末。唐代妇女,有时亦效胡人的椎髻,其形如锥而无鬓。直至元和时期,还很流行。总之,唐代流行的髻,可分高髻、低髻及丛髻三种,而三种髻均可以假发为之。髻之外又有鬟。鬟者谓“环发为髻”,大致发式低虚者为鬓,高实者为髻。但髻亦有高低之分,何以不称“低髻”而称“鬟”?故鬟必具有其独特形式。大致鬟为一种圆形发式,虽亦有高低之分,但总不失其圆。其与髻有别者,或即在此。未嫁之女,则梳双鬟。

如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春深幼女家,双鬟梳顶髻。”可以为证。唐代妇女对鬓的修饰,也很注意。鬓式分薄鬓与丛鬓二种,而唐人多尚薄鬓。如李百药《戏赠潘徐城门迎两新妇》:“云光鬓里薄。”白居易《花酒》:“云鬓新梳薄似蝉。”丛鬓则发较蓬松,不若蝉鬓的薄而有光。如白居易《陵园妾》:“青丝发落丛鬓疏。”王建《送宫人入道》:“休疏丛鬓洗红妆。”以二人的诗看来,丛鬓似为宫人的习尚。发饰最普遍的为钗,以金、银、珠、玉、珊瑚、琥珀等物制成,并雕饰为鸾、凤、鸳鸯、燕、雀、鹦鹉、蝉、蝶、鱼等动物形状,插于髻上。

没有雕饰的钗,称为“素钗”。贵族妇女之钗,有宝钗、玉钗、金钗、翠钗等名目。平民妇女,则多用荆钗,以木为之。此外有簪,用以连发,男女皆可用。女用的簪,多以翡翠、瑁、玉等物为之。玉簪又称玉搔头。梳,多以木、犀角、玉、水晶、象牙等制成,插于鬓后。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梳。”可知梳有大小之别,小梳有时可插二三个。翠翘,翘本是翠鸟尾上的长羽,翠翘则以翡翠为之,如鸟尾形。

步摇,以珠玉之属,镶于钗上,并于顶端以金丝曲成花枝,系以垂珠,插于髻上,行时则随步动摇。步摇战国时已有,多为贵族妇女所用,可以说是一种最奢侈的发饰。颈饰有璎珞,传自天竺,以珠、玉为之,即今日的项链。臂饰则有钏,又称臂环或条脱,有金、银、玉等类。指饰则有指环,亦名戒指,大都以金、银、翠玉为之,也有以玛瑙、珊瑚、水晶、琥珀、紫晶等制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