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古代也有双十一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出土的唐代女子持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出土的唐代女子持杯绢画

美美的一年妆容

主要靠双十一囤货支撑

每年的双十一销售额占比中

彩妆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其实女子爱美之心,古即有之

早在年前,彩妆就已悄然出现

假如古代也有双十一

彩妆一定也会是重头戏

那么,彩妆究竟如何出现?

女子们心爱彩妆的有哪些?

小鹤为你盘点古代热门彩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妆粉

化妆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底妆,但是最早的妆粉产生于什么时候呢?现在恐怕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很多古籍中都有妆粉的记载,比如《太平御览》引《墨子》曰:“禹造粉”;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萧史,为烧水银作粉以涂,亦名飞雪丹”......很多记述大抵出自自传或小说家言,虽然不可以全信,但可以推想,底妆粉发现和应用,在周代之前便应该有了。

新疆民丰大沙漠一号汉墓出土的刺绣粉袋

妆粉选择的种类也是非常多的,主要有米粉——以梁米、粟米制成的粉;铅粉——用铅醋化的粉加以豆粉和蛤粉调制而成;珍珠粉——明代妇女喜欢用一种紫茉莉的花种提炼而而成的妆粉;珠粉——清代妇女用珍珠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妆粉;干粉——以滑石制成的妆粉;水银粉——汞、硫磺、盐混合而成;粉水——从含有矿物质的水中提炼而成的一种妆粉;檀粉——即将铅粉和胭脂调和在一起,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

选择完适合自己的妆粉,再搭配各种材质、细致精巧的妆粉盒,每天梳妆打扮之时心情也是无比惬意了。

粉块,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元江苏无锡元钱裕夫妇墓出土丝绸粉扑江西景德镇市郊宋墓出土的瓷香粉盒明代金制粉盒

敷粉,只不过是古代女子化妆的第一个步骤。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以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据《妆台记》云: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前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这里的“酒晕妆”和“桃花妆”都是敷完妆粉后,再把胭脂或浓或淡涂抹于两颊之上。而“飞霞妆”则是使用胭脂之后再白粉盖之,有白里透红之感。

胭脂

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对其起始时间,古书记载不一。《中华古今注》云∶“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或作赦。匈奴人名妻为阏氏,音同燕脂,谓其颜色可爱如燕脂也。”但宋人高承曾在《事物纪原》卷三中说:“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

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梳妆奁中已有胭脂等化妆品。此墓主人为当时一位驮侯之妻,墓年代大约为汉代帝五年(公元前年),距秦灭亡不过40年时间。可见,在秦汉之际,妇女已以胭脂妆颊了。

江苏淮安城东南窑宋何氏墓影青瓜形胭脂

胭脂的种类色号也十分丰富,有红蓝花胭脂——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齐民要术》中详录制作之法,比如有杀花、制作过程;金花胭脂——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薄片胭脂,以金箔或纸片浸染红蓝花汁而成。还有花露胭脂、玫瑰胭脂、山榴花胭脂、山花胭脂、明清时期以紫矿染棉而制成的胡胭脂等等。

眉黛

古人最早的画眉材料——石黛,是中国的天然墨。在没有发明烟墨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石黛用时要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调和,涂到眉毛上。后来有了加工后的黛块,可以直接兑水使用。汉代的黛砚,在南北各地的墓葬里常有发现。在江西南昌西汉墓就出土有青石黛砚。江苏泰州新庄出土过东汉时代的黛砚,上面还粘有黛迹。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汉代梳篦盒中,也发现了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东汉石黛砚上面还粘有黛迹

西汉漆盒石砚可见于研磨石黛

黄色眉黛,魏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礼教相对松弛,且因佛教传播渐广,因此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眉妆上,打破了古来绿蛾黑黛的陈规而产生了别开生面的“黄眉墨妆”新式样。这里画黄眉用的黄色当是一种类似石黄一类的矿石,或者松花粉一类的植物质粉末。

“螺子黛”,又称“螺黛”、“黛螺”、“螺”,亦称“画眉石”。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画眉颜料。以靛青、石灰水等经化处理所制成,呈黑色,外形如墨。使用时蘸水即可,无需研磨。《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六上载:“青黛,又名靛花、青蛤粉。……青黛从波斯国来……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即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在古代的画眉妆品中,最为名贵的当属“螺子黛”了。

画眉墨,这类画眉墨的制法,在《事林广记》中有一条很详明的记载,因其专供镜台之用,故时人特给它起了一个非常香艳的名字叫做“画眉集香丸”。

古人的眉妆,也一直在变。据可考的资料,“蛾眉”可能是最早流行的眉妆,细而长且弯;汉魏时,女子眉式逐渐趋向浓阔,有俗语“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到了风气开放的唐代,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眉形,但总体来说,是更长、阔、浓。直至宋代,妇女地位一落千丈,妆容不再大胆奔放,于是回归复古长蛾眉,是为淡雅清秀,此种眉形,一直到清代仍盛行不衰。

左:新疆阿斯塔那墓彩绘陶俑

右:《奕棋仕女图》

左:《宫乐图》

右:张萱《捣练图》

图片

书籍《中国历代女子妆容》

唇脂

选择完眉材质和式样以后,对于唇的美化润饰,也非常重要。我们常用的口红,也就是古代的口脂,早在先秦大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就有“肩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就是古人赞美妇女唇的红润美明,艳若丹砂。到了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就有明确提到唇脂:“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这里的丹是指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后来有掺含有兽脂的红色石朱砂颜料,再到后来也有用胭脂代替,凝结盛放在化妆用小盒罐中,这在湖南长沙及扬州等地古代墓葬中都有发现。唐代以后,这种口脂已有将其制成管状物体出现,就和现代的口红形状相似,唐人小说莺莺传,崔莺莺寄给张生的信中,即有“口脂五寸”。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盛放的小棋盒内的唇脂

面饰

面饰,就是指面上的饰物。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中国女子佩带面饰的起源很早,在周时便已有之,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脸上就点有梯形状的三排圆点,在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眼皮之上也点有圆点,当是花钿的滥觞。这些记载说明,至少在中国秦代,面饰已经是女子饰容的一种很常见的手法了。

浙江衢州宋墓出土金箔花钿

供图/高春明

额黄,也称“额黄”、“鸦黄”、“约黄”、“贴黄”、“宫黄”等。因为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故名。这种习惯有可能是起源于汉代,因明代张萱《疑耀》中曾说:“额上涂黄,亦汉宫妆。”流行于六朝,至隋唐五代则尤为盛行。它的流行,与魏晋南北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有直接关系的。

一般通过由染画所致或者粘贴而成。所谓的染画法,就是用画笔沾黄色颜料涂染在额上。粘贴法相对染画法就简单便捷的多。这种额黄是以一种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粘贴在额上。唐崔液的《踏歌词》里“翡翠贴花黄”,说的就是这种饰物了。

斜红,其形状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俗始于三国。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敷)斜红。”便指的这种妆容。唐代尤其盛行,许多出土女俑和仕女图上也可以看见面部都妆饰了斜红。那么在唐代,斜红分为三种:第一种,最常见的一种,即描绘在太阳穴部分,形状好似一弯弦月。第二种,则状似伤痕,为了制造残破的感觉,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第三种,为卷曲状斜红,《伏羲女娲图》中便绘有这种形象。但是斜红呢,至晚唐后便开始逐渐销声匿迹了。描画材料上,斜红一般选用鲜红的胭脂或唇脂。

卷曲状斜红《伏羲女娲图》

花钿,是以一种专门饰于额头眉间的额妆,也称为“额花”、“眉间俏”、“花子”等(也泛指面部妆饰)。花钿之俗于先秦便已有,在隋唐五代盛兴盛。花钿的描画和额黄一样,也分为染画法和粘贴法。从形象资料上看,最为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则以各种材料剪成各种花朵形状,其中梅花形状的最为多见,还有像牛角,扇形,桃子,还会以珠翠制成禽鸟、花卉等楼台形象,但是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种抽象图案。

材料上,因为花钿的色彩比额黄要丰富的多,额黄一般只用单色,而花钿则有多色,染画法多是用彩色颜料直接在面部绘制各种图案,所用多为唇脂、胭脂,黛汁一类现成的颜料。粘贴法,色彩通常由材料决定。可以用彩色光纸、云母片、鱼骨、鱼鳔、丝绸、螺电壳、金箔等为原料,制作成圆形,三叶形,菱形,桃形,铜钱形,双叉形,梅花形,鸟形,雀羽斑形等各种形象,色彩斑斓,十分精美。

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绢画

面靥,又称妆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俩侧酒窝的一种装饰。其描画,除了在酒窝点“的”之外,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好像钱币的,叫做“钱点”;有像杏桃的称为“杏靥”;有像各种花卉的,称为“花靥”。面靥在材料上,和花钿是几乎相似的。

好啦,置办齐全,可以每天““对镜贴花黄”“懒起画蛾眉”啦。

古代女性妆容一直以来与时俱进,时换时新。一些在历史中已经消逝,或仅见于文献的妆容,却在时下秀场上偶遇。这种古今的碰撞,令人感受到“时尚”的轮回,以及中国古老妆容的魅力。

酒晕妆

资料来源: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李芽/著供图/李芽

点绛唇与额透罗

资料来源: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李芽/著

供图/李芽

文章参考;

阮彩霞《中国古代女子面部化妆探析》

李芽《中国历代女子妆容》

中华遗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4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