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笔下最美的一首词,驻足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21岁参加起义军,负责南下联络宋廷。23岁开始在南宋朝廷为官,热心于北伐恢复失地,40年间起起落落皆在地方为官,直到晚年才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可惜壮志未酬,报国无门,68岁病重逝世。

其实,豪情万丈、铮铮铁骨的辛弃疾,也有柔情细腻的一面,这首某年元宵节所作的《青玉案元夕》就是铁证,看似描画爱情故事,实则是一种理想的寄托: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凤箫”是箫的美称;“玉壶”比喻明月,诗中亦指灯火;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古代女子头上的装饰品。

辛弃疾这首《青玉案》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描绘元宵盛景的诗词中脱颖而出,原因在于塑造出一位“遗世而独立”的美人形象,胜在意象卓绝,超出了爱情的范畴。

词的上阕写景,辛弃疾用充满想象力的笔触,勾勒出繁华热闹的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的夜晚,街市上的点亮的花灯仿佛是春风吹开千棵树上的银花,绽放的焰火更像是吹落的繁星点点。

华丽的骏马拉着一辆辆雕饰精美的彩车经过,留下阵阵芳香四溢。悠扬动听的箫声在街市两边响起,皎洁的明月流转着,溢出柔和的光芒,鱼龙彩灯欢快地飞舞了一夜,不知疲倦。

正月百花未开,东风催放“火树银花”,千树银花可一窥大街小巷挂满花灯的景象,宝马雕车上,笙箫丝竹,洁白明月,民间传统百戏轮番上演,元宵节的热闹盛景让人眼花缭乱,一时间也看不过来。

辛弃疾从一二细节着笔勾勒元宵节的喧嚣盛况,极尽美好的辞藻亦是为即将出现的女主人公设置背景铺垫。

词的下阕写人,辛弃疾在众多盛装打扮的女子中,苦苦寻找“意中人”的存在:

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女子纷纷走上街头,个个妆扮得如娇花般模样,鬓角发间皆是蛾儿、雪柳、金簪等发饰。一路上窃窃私语,言笑晏晏,所到之处隐隐有暗香传来。

“我”四处张望,焦急地寻找记忆中那抹熟悉的身影,看了千百回也没找着,有些失落地回过头去,不经意间却瞧见“她”盈盈站在灯火稀疏寥落的角落里,正朝着这边看来。

在成群结队的女子里去寻找“意中人”,我们仿佛能够看见词人来回跑动大汗淋漓的身影,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要找到一个人实在太难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将“我”从努力寻找,到失望落寞,再到眼前一亮,一波三折的内心情绪表达得极为传神。

无论花灯如何绚丽多姿、琳琅璀璨,无论笑语盈盈的女子们有多美丽,在辛弃疾的眼中都抵不过那一盏残灯旁,那位超凡脱俗的朴素女子。唯有“那人”,能够点亮词人的眼眸,点亮词人死寂的心。

这么看来,词中所有的美好,都是为“那人”做铺垫,假如没有了“那人”,一切都失去意义。

千百年来,无数读者都在猜测“那人”是谁?

是辛弃疾的恋人?亦或是他自己?还有的猜测是南宋朝廷统治者宋孝宗?

同一首诗,不同人都有各自的解法。

若说是爱情,有些流于凡俗;若说是统治者,与辛弃疾怀才不遇的遭遇自相矛盾;

更偏重于“那人”便是辛弃疾自己的说法。“灯火阑珊”的地方注定孤寂,与众不同。

辛弃疾不曾被临安的繁华迷了眼,依然坚守自身高洁的品性,在主和派得势的南宋朝廷里,心中坚定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理想,“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和平年代,这几句词常用来形容爱情,或寻觅所爱,虽然可能与辛弃疾的初衷迥异,不过这也正是诗词流传千古的艺术加工改变再创作,让我们看见了对美好的追求!

(本文原创,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9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