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飞蛾破茧的理念迷了眼害了自己孩
(引子:飞蛾破茧的理念人皆熟知:其蕴含的教育启示是父母介入帮助孩子(阻碍了其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削弱了他的能力感(“我需要别人的帮助”),并给她呈现出不切实际的人生景象(我不需要努力!)果真如此吗?)这是一个烂大街的教育故事:生物学家说,飞蛾在由蛹变茧时,翅膀萎缩,十分柔软;在破茧而出时,必须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充实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飞翔。一天有个人凑巧看到树上有一只茧开始活动,好象有蛾要从里面破茧而出,于是他饶有兴趣地准备见识一下由蛹变蛾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一点点过去,他变得不耐烦了,只见蛾在茧里奋力挣扎,将茧扭来扭去的,但却一直不能挣脱茧的束缚,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破茧而出了。最后,他的耐心用尽,就用一把小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了一个小洞,让蛾出来可以容易一些。果然,不一会儿,蛾就从茧里很容易地爬了出来,但是那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耷拉在两边伸展不起来。他等着蛾飞起来,但那只蛾却只是跌跌撞撞地爬着,怎么也飞不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它就死了。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飞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候,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惟有两翼充血,飞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飞蛾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飞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讲述者最后大多会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苦的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只飞不起来的飞蛾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切。可是孩子真的不需要帮助和教育吗?如果父母的教育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孩子定会遭遇一次次失败!屡次失败对孩子影响何其大也:一次次失败,孩子会给自己贴上“我不行”“我没用”之类的标签,让一个孩子失去信心;一次次失败,会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会否定了自己,再也不想奋进了,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一次次失败被扩大以后,孩子会逐渐形成低自尊的心理状态。尤其对于意志力并不坚强的孩子来说,经常失败往往留下童年的阴影,对他个性心理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孩子真得需要家长帮助、指导、教育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成功走向成功!晚饭后,女儿在用六块拼板要拼出一艘轮船,孩子已经拼出四块,剩下两块找不到位置,翻来覆去,抓耳挠腮。我忍耐住去帮助她冲动,首先问:小朵,你需要我的帮忙吗?孩子摇摇头,我赶紧鼓励她:奥,这个拼图真难,你拼的很努力!孩子换上一块,还是不对;倒过一次还是不行。我说,我们先拼边缘会怎样呀?女儿恍然大悟,立刻完成拼图,高叫着:我成功了!从帮助孩子拼图的过程中,我的启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父母的帮助、指导、教育或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家长不能缺位;帮助教育孩子,要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在孩子的允许后才能行动,;帮助教育孩子,只能提建议或方法,不要去代替孩子去做,让孩子体验到能力感,这样才能培养独立能力和意志力。
上一篇文章: 石超专栏中国文物中的蛾形象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会有飞蛾扑火这一现象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