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悲壮出塞,可歌可泣,诗坛以此为题材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因此以王昭君出塞为题材的作品也非常多。据统计,单是诗词歌赋就有八百多首。观点可谓是精彩纷层,有的对王昭君的遭遇心生怜悯,叹其不幸;有的由彼触已,心生感慨;有的为其打抱不平,鞭笞当局无能;当然也少不了赞扬其功绩的诗句。在看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的故事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与匈奴出现了两国和好的迹象,于是汉元帝同意了呼韩邪单于的和亲请求。在这个时候,入宫待诏的王昭君自告奋勇乃请掖庭令求行”。帝同意后,召见之,见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十分后悔将她送人,但已无计可施。汉元帝责怪宫廷画师毛延寿所作画像与其亲见不同,又听说毛延寿收受宫人贿赂,因王昭君不肯向其行贿而故意画不好,导致他痛失美人,一气之下就把毛延寿杀了。王昭君在出塞前,给汉元帝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信中也说到她难舍故乡,父母。捐躯报主当然是真的,只是“何敢自怜”就真的只能算是一句客套话了,并不是她的内心真实想法。何况,她出塞时带了一把琵琶,演尽了她的怨词: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嫁入匈奴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请旨回国,但汉元帝不准,又不得不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复株累单于。王昭君的不幸换来了巨大功劳。她出塞的60年,既是汉匈和平相处的60年,也是匈奴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在今天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等字砖,都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王昭君去世后,匈奴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吊唁,肯定了她的功绩。描写王昭君的诗歌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因此以王昭君出塞为题材的作品也非常多。据统计,单是诗词歌赋就有八百多首。观点可谓是精彩纷层,下面择取几首经典诗作,进行概括:一、怜悯之情,叹其不幸。有唐代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第三篇);也有李白的“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王昭君》);还有白居易的“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昭君词》)等。这类诗歌唐代出得最多,因为唐代的浪漫主义色彩,道不尽的回家路与其匹配度高度契合。正是,诗和远方故然美,家乡才是心内的呼唤。二、由彼触已,无限感慨。有清代吴雯“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明妃》)等,这首诗借王昭君感慨自已有着远大理想,却科举不顺,怀才不遇。三、打抱不平,鞭笞当局。有北宋王安石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欧阳修“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等。这类诗作宋朝出得最多,究其原因是宋朝三百年没有一例“和亲”,通过这一对比,充分展示了宋人气节。四、内外均安,赞扬功绩。有赞扬王昭君为匈奴经济作出的贡献的,如:唐代张仲素的《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等。也有赞扬王昭君为西汉做出贡献的。如:明代莫止的《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等。这类诗作存世也比较多,当然是因为其作为先进典型的缘故。
上一篇文章: 将文典讲文常古诗文中的月相知识你一定得知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