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多次出现蝗灾,祖先对治蝗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www.wzqsyl.com/大家好,我是阅史明心。本期为您继续解读《春秋》。最近印度的蝗灾弄得我国人民也跟着人心惶惶,还好蝗虫们虚晃一枪,便消退了。大家如此忌惮蝗虫,是因为蝗灾发生的地方,基本上是颗粒无收。成群的蝗虫食量惊人,很短的时间变会把庄家都吃掉。其实早在前秦时期,就发生过好多次的蝗灾了。我们的祖先,面对蝗灾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先秦时期发生的蝗灾早在先秦时期,根据古书上的记载,就有蝗灾的爆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既没有现在的农药可以灭虫。又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现在发生蝗灾对于国家和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灾难性的损失,何况先秦时期那个各方面都落后的年代。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诗经》《诗经》中这篇描述蝗灾的诗歌,写的就是关于蝗灾的知识,只不过那时候把这些吃庄家的虫子划分的非常详细。先秦时期,把吃庄家苗心的虫子叫做螟,把吃庄家叶的虫子叫做螣,把吃庄家根的虫子叫做蟊,把吃庄家杆的虫子叫做贼。从这个定义来看蝗虫即属于螟,又属于螣,其实也属于贼,因为蝗虫过境,庄家苗的心、叶、杆通吃,蝗虫倒是一个不挑食的家伙。在《春秋》这部书中也有两次关于蝗灾的记载,分别在隐公五年的秋天,和隐公八年的秋天,书中都用的是“螟”这个字来表示蝗灾,之所以记录蝗灾,是因为这个灾难对于农事影响太大了,隐公五年秋,螟。隐公八年秋,螟。——《春秋左传》祖先发现蝗灾的规律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农业科学和生物学,还非常落后,人们对于蝗虫的生物习性还没有从理论上彻底弄清楚。但是我们的祖先却发现了蝗灾爆发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农历四月份这个关键月份的气候状况,当时古人把农历四月份叫做孟夏。古人发现如果在农历四月份,天气还是春天的天气,那么到了夏天就非常容易爆发蝗灾。古人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背后有着科学的道理。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礼记》我们知道夏天的特点是雨水充沛,而春秋的特点是风大并且天干物燥。春天也是山火容易发生的季节。所以每年春天北方的山林景区都要进行封山,就是天气太干了,容易发生火灾。这与蝗虫的爆发有什么关系呢?蝗虫的繁殖,是通过雌性蝗虫把卵产在土壤里,然后孵化出蝗虫的幼虫,雌性蝗虫要想把卵产进土壤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土壤得干燥有缝隙。如果夏天雨水充足,雌性蝗虫不仅没办法产卵,即便把卵产进土壤里,下一场雨也会把幼虫淹死。但是如果农历四月份还像春天那样天干物燥,那就会给蝗虫产卵提供了很好地天然环境。这时候蝗虫的卵就会大量的存活,最终变成大批量的蝗虫。这变容易爆发蝗灾了。我们看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观测仪器,但是却能够发现这么重要的规律,真的是很令人佩服。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对治蝗灾方法简单粗暴有效前边我们说到,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关于蝗灾的记载,并且还发现了蝗灾爆发的自然规律,那么我们的祖先有没有办法对治蝗灾呢?方法当然是有,只不过这个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不过那时候没有农药,也算是一个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方法了。那就是靠人来对治蝗虫,但是蝗虫数量太多,靠人抓,肯定抓不完,基本上是杯水车薪。所以古人选择用火来对治蝗虫。唐朝大臣姚崇就根据古书记载的方法加以实践。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晚上来到蝗灾爆发比较集中的田野里。找一块空地,点上篝火,可不是要举办篝火晚会哈,而是用火来吸引蝗虫,蝗虫有个特性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其实也不叫特性,大多数动物都是这样。点起一对篝火,烧的夜间大亮,蝗虫以为天亮了该起床了,我们知道飞蛾扑火的故事,火越亮,飞蛾越往上扑,最后把自己烧死。蝗虫的智商和飞蛾差不多,遇到了这么温暖明亮的火焰,自然也往前凑,结果可想而知把自己烧死了。姚崇还命人在篝火旁边挖一个大坑,把这些烧死的蝗虫,都扔进坑里掩埋,以免蝗虫自己再苏醒过来。这个方法有没有效果呢,从史料记载,当然有效果,姚崇为此还立了大功。不过这种方法和如今用无人机大规模喷洒农药的方法比起来那还是弱爆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为古人的智慧点赞,在那样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来积极的对抗灾害,给我们后人留下宝贵经验。文/阅史明心图/网络参考资料/《诗经》《春秋左传》《礼记》
上一篇文章: 网传养白额吊脚蛛是蟑螂的天敌,能吃光家里 下一篇文章: 打着手电做小夜猫子,小朋友们在世纪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