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美女的神奇化妆术

处理完一堆文件,随手抓起手边的《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选了一个篇幅最短的《教坊记》,希望借此暂时缓一缓一天的神经,不成想却看得我一阵欢乐。迫不及待想与小伙伴们分享:此书补遗短短一页半纸,十则笔记,竟然有两篇与化妆有关,颇有意思:第一则说一个叫庞三娘的歌妓:话说这庞三娘善歌舞、会化妆,当她年老色衰、流落江湖之际,用轻纱敷面,然后用云母和粉蜜调配出膏汁,在面上涂抹,一番化妆过后,看起来还像小姑娘一样。有一次地方上搭台唱戏,主办方慕名而来想邀请三娘出席。使者一进门,看见了素颜的庞三娘既老又丑,就喊她为“丑婆娘”,并问:庞三娘去了哪儿?庞三娘撒谎说:庞三娘是我外甥,今天没在,明天你再来。第二天,庞三娘精心化了妆,前日的使者看见她,完全不觉得她是昨天的“丑婆娘”,只说:“昨天已经见过姑娘的姨母了。”此事传出去,坊间就称庞三娘为“卖假脸贼”。庞三娘善歌舞,其舞颇脚重,然特工装束。又有年,面多皱,帖以轻纱,妙用云母和粉蜜涂之,遂若少容。尝大酺汴州,以名字求雇。使者造门,既见,呼为“恶婆”,问庞三娘子所在。庞绐之曰:“庞三是我外甥,今暂不在,明日来此,奉留之”。使者如言而至。庞乃盛饰,顾客不之识也,因曰:“昨日已参见娘子阿姨。”其变状如此,故坊中呼为“卖假脸贼”。第二则故事是说另外一个歌妓颜大娘:或许这颜大娘本是西域人或者混血儿,眼窝子很深,颧骨又高,容貌和中土人有异,但她却能把自己打扮得和本地人一样,“眼若横波”,连自己的家人和贴身丫鬟都不知道她的真面目。直到有一次因为儿子死了,颜大娘哀哭不已,眼泪弄花了妆容,贴身小丫鬟见到其真面目却还以为是她的眼破了。有颜大娘,亦善歌舞,眼重、脸深,有异于众,能料理之,遂若横波,虽家人不觉也。尝因儿死,哀哭,拭泪,其婢见面,惊曰﹕“娘子眼破也!”这样的化妆技艺即便放到今天,也能当个美妆界大神了。何况唐代可没有现在这么多工艺绝伦的化妆品。恰巧前段时间读元稹的诗集,有一首《恨妆成》,当时没太多感觉,现在一看,倒实实在在写出了一个唐代美女的化妆过程,不妨先与大家分享。诗是这样写的: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早上起来开始整理妆容:第一步是傅粉。这似乎和今天打粉底没什么区别,那时用的粉大概是米粉、铅粉(重金属)一类的,而施粉“贵重重”,要一层一层地来。第二步是抹胭脂。胭脂又名“焉支”,本出自西域,相传由张骞带回中原,唐代多称之为“红粉”。抹胭脂,要若有若无“怜冉冉”,看着楚楚动人。实际上,唐代人胭脂涂得应该很浓,王建在《宫词》里描写宫女:“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一盆水都可以洗成了红泥浆。现代版唐妆,胭脂是很浓的第三步是梳头发。唐代美女流行梳高髻,且名目繁多,有云髻、螺髻、半翻髻、堕马髻、倭堕髻、反绾髻、乐游髻、回鹘髻、愁来髻、抛家髻、乌蛮髻、长乐髻及各种垂髻等等。总体特点就是是竞尚高大,有的发髻甚至利用自己收集或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头发中,或干脆用假髻。看来假发也不是现在的发明。上几张图——依次是:三角髻、堕马髻、倭堕髻和蛾髻。第四步是画黛眉。古人将眉毛比作“七情之虹”、“远山黛青”、“峨眉”等,可见眉毛在妆容中的重要性。唐代画眉流行“柳眉”和“月眉”,盛唐时还流行将眉毛画得粗而短,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这种风气的写照。第五步是点额黄。就是《木兰辞》中所谓的“贴花黄”,用丝绸、彩纸、金箔一类材料剪成的装饰物贴在眉心或前额,颇能显出女性的灵动。第六步是画面靥。就是在女子面颊两边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如桃花、钱币、花鸟虫鱼等,甚至有些面靥直接以花瓣等物制成。第七步是描红点脂。这一点元稹的诗里并没有讲,算个补充。其实是两个步骤,一个是描斜红,据说始于南北朝,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得深浅粗细各不相同,现在看来倒有点像是白净的脸上多了两道伤疤。可见古今审美着实有些差别。所谓点脂就是涂口红。实际上,早在汉代,中国的口红制作技术就已经十分精湛,据考证,唐代用来制作口红的植物多达二三十种,能做出来的色号也多达数十种,至于唇妆的种类就更加丰富了,圆形、心形、樱桃形、花朵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唐代美女画不出来的。经过如上步骤,最终的妆容可能是这样的:或者是这样的:看到这里,再回过头去看看庞三娘的故事,老喵有点同情那个使者啊,似乎能认出来才是真的不正常啊!!!相信我,素颜真的很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0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