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软饭王,花一生时间寻找雌性,配对
深海对人类来说一个未知的世界。在暮光区(海平面米-米深)以下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光线,唯一的可见光都是那些发光生物产生的。尽管生物发光在陆地上并不常见,但在深海中广泛分布。在这黑暗的水域中,绝大多数动物在旅行、狩猎和交配时都会发光。
鮟鱇鱼就是深海中一种会发光的生物。鮟鱇谐音“安康”,若从名字的角度看,没见过或者不熟悉这种鱼的人或许以为它们长得挺吉祥的。但只要一见到鮟鱇鱼的尊容,很可能认为它是地球上最丑陋的动物。
“姜太公”钓鱼,为美食、弃颜值!
鮟鱇鱼(学名:Lophiiformes),也叫深海鮟鱇鱼、琵琶鱼等,属于辐鳍鱼纲鮟鱇目,共有18科多种,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南极海洋的阴暗深处至海平面数千米不等的地方(-米),因此又可分成浅海和深海鮟鱇。科学家所说的会“发光”的鮟鱇鱼,通常指的是深海鮟鱇鱼(存在少数不会发光的品种)。
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其外貌特征大抵相同,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丑。它们的体色通常为深灰色至深棕色,头部巨大,巨大的嘴巴呈“新月形”,里面长满了锋利的、半透明的牙齿。而且这种鱼显示出极端的两性异形,即雌性比雄性大得多,雌鱼身长通常可以长到0.8-1米(品种不同),而雄鱼一般不到0.3米。极限情况下,雌性鮟鱇鱼的身长是雄性的70倍,体重是雄性的50万倍。
鮟鱇鱼的英文名为“anglerfish”,意思是“钓鱼的鱼”,因为其背上有个特化成棒状的“钓竿”背鳍,用以吸引猎物。要知道在深海中,节省能量才是生存的秘诀,所以鮟鱇鱼深谙此道,从而演化出了“姜太公钓鱼法”。科学上称为吻触手,吻触手末端有个特化的诱引器,称为饵球。这个东西在深海里,可谓是指路明灯,无论是对猎物或是前来求偶的雄鱼都具有超强的吸引力。
网上也将它们称为“灯笼鱼”,是因为深海鮟鱇鱼头上有一个发光器,久而久之,大家都以为所有鮟鱇鱼都有发光器,也都称为灯笼鱼。但事实上并非所有鮟鱇鱼灯会发光。但真正的灯笼鱼(lanternfish)指的是灯笼鱼目下面的鱼,属洄游性的小鱼,两者相差甚远。
一直都在的雄鱼,但科学家在多年内都没有发现!
由于雄雌的体型差异太过悬殊,以致于科学家早期发现鮟鱇鱼的多年时间,一度认为这种鱼没有雄性。早在19世纪初期,有渔民意外打捞到的鮟鱇鱼,从此这种外貌奇特的丑鱼就进入科学家视线。但他们发现,所有得来的标本都是雌鱼(角鮟鱇)的,而且身上还有一些看起来像是寄生虫的东西,根本不知道雄鱼在哪里或长什么样。
直到年,冰岛生物学家比亚德尼(BjarniSaemundsson)发现了一条雌性角鮟鱇鱼,其中两条较小的小鱼通过它们的口鼻部附着在雌鱼的腹部上,他以为这是一条雌鱼和它的“啃老”宝宝,但对此感到困惑:“我不知道幼鱼是如何或何时附着在其母亲身上,我不敢相信雄鱼会把卵固定在雌性上。”
到了年,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查尔斯(CharlesTateRegan)也发现了一条类似附着有小鱼的雌鮟鱇鱼。当他解剖它时,发现这小鱼不是其他的物种,也不是雌鱼的孩子,而是它的伴侣。这才令学界意识到,原来雄鱼一直都存在,只是被他们忽略了。
最强软饭王,交配就会成为对方身体一部分,永不分离!
科学家在研究雄性角鮟鱇鱼的时候发现,其体型比雌性小数倍,头上没有所谓的“钓竿”,也没有满嘴锋利牙齿的大嘴。取而代之的是,雄鱼的嗅探器和眼睛非常发达。与地球上任何动物的头部相比(按身体比例),雄性鮟鱇鱼的鼻孔最大的。
成熟的雌性鮟鱇鱼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信息素),雄性以此为基础进行搜索。当雄性离得足够近时,就可以用眼睛分辨出正确的那个它。一旦找到了雌鱼,雄性鮟鱇鱼咬住雌性后就会失明,因为它不再需要视觉辅助来寻找伴侣;咬合处形成纤维化组织,将雄鱼牢牢固定在雌鱼身上,接着身上的器官逐渐退化消失,只留下精囊,成为雌性鮟鱇鱼身上不可移动的一个附肢,成为雌性鮟鱇鱼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家称这种生殖策略为“绝对寄生”,即它们跟雌性融合前都不会成熟,并且若在几个月内都没有找到雌性,它们就会挂掉。这现象多发生在雄雌体型的差异巨大情况下。在这种模式下,雄性通常不需要为雌性而战,也不会和其他雄性竞争,其一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漆黑的茫茫深海中找到雌性、贡献自己。
有科学家表示这是深海生物最经济的演化策略。深海越深,食物就会变得越来越稀缺。一对伴侣(鱼)在食物量差不多的情况下,雌性繁殖所需的能量远大于雄性制造精子的成本,因此雌性就需要保持相对较大的体型,而雄性就没必要“武装全身、大体型”了。因此,雄鱼猎食能力约等于零。即是说,雄鱼的存在就是为了吃雌鱼的“软饭”,而且唯一逆风翻盘的机会,也是找到雌性的那一天。从此就能过上高枕无忧的日子……
虽然雄鱼全身上下最后只剩下一个精囊,但相比以前暗无天日、分分钟可能横尸海底的生活,成为雌鱼身体的一部分并不算什么。另外雌性鮟鱇鱼通常可以生存30年之久,期间它们会对所有雄性“来者不拒”。观察记录显示,曾有雌性鮟鱇鱼被8条雄鱼附体。
Tips:说明一点,鮟鱇目18个科只有4科中发现有这种寄生的行为,其中角鮟鱇科最为典型。大部分的深海鮟鱇的雄魚交配后是可自由生活的。
其实像鮟鱇鱼这样一方完全牺牲自我的繁殖方式,在动物界里其实并不罕见。动物界很多雄性动物为了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都采取了一些非常、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手段。比如雄性海马的身上长有育儿囊、雄蛾子配对后会在雌性身上留下对雄性具有排斥性的化合物苯乙腈;有些雄性蜘蛛在交配完成后甘愿被吃掉……这些千奇百怪的行为,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物种能够延续下去。
西有河豚、东有鮟鱇,虽丑,但美味!
虽然深海中的鮟鱇鱼,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看过。但是生活在浅海的鮟鱇鱼可是日本人最喜爱的火锅料首选。所以又有“西有河豚、东有鮟鱇”这么一说。日本人除了喜爱吃鮟鱇鱼火锅,也以鮟鱇鱼肝当寿司食材,而鮟鱇鱼肝更有海底鹅肝之称。
资料显示,日本人所吃的鮟鱇鱼属于黄鮟鱇属(Lophius)、黑鮟鱇(Lophiomussetigerus)。这类鮟鱇鱼肉质绵密、吃起来有弹性,不太像真正的鱼肉,所以又被日本人称为“穷人的龙虾”。估计它们也没有想到,都已经长得这么“丑”了,还是没有逃过人类的魔爪……
结语:
因深海的关系,过去科学家对深海中的鮟鱇鱼的研究很少。所以迄今没有实际评估过这个物种的状态。不过随着底拖网越来越兴盛,网具越来越精良,鮟鱇鱼即使不是经济性物种或渔获目标,但遭到误捕的现象越来越多。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