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生还者第二部剧情深度解读飞蛾与火
本文含有大量剧情探讨,不想被剧透的玩家建议通关后再来阅读。
游戏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部作品,其不可遏制的野心在激进的创新中颠覆传统,挑战人性,甚至制造出「强制同理心」或称之为「强迫式反思」的直观体感。在开拓游戏边界的历险中,顽皮狗这一次选择用烈性炸药去轰开未知领域,以极可能引发塌方的形式来探究游戏的可能性。对于这样的尝试,引发争议似乎是必然的。此文将结合剧作理论,从故事和人物入手,深入剖析这款游戏的血肉。
叙事的光与影
《最后生还者第二部》的剧本是基于美国近代影视剧作理论来创作的。从电影剧本的角度来说,这款游戏的剧情内核具有强烈的文学性,这对于编剧能力来说存在巨大的考验。因为影视手法在艺术表达上并非无所不能,我们经常看到依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因为丢失灵魂而全盘溃败。而这种难以传递的「灵魂」其实是我们从文字中获取的视觉体验以及内化情绪。而文学性强的另一个特征是着重人文色彩的叙事视角,也意味着作者个人立场和价值观的带入。
很多人批评这款游戏的主创人员夹带了太多的「私货」,这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类观点,因为这部作品的确存在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事实上,这部作品的基因与迪士尼的合家欢品类(例如漫威电影宇宙系列作品)截然不同,从剧情构思阶段就没有考虑一味迎合。可以说整部作品都是创作者的「私货」,只是接受它的玩家从一开始没有产生这样的心理预期,这也是创作者「肆意妄为」所必须做好的觉悟,以及必须承受的后果。
玩家在期待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从网络上大量的剧情重编同人文中找到答案。在玩家心中,第一部剧情是如此的「圆满」,甚至认为那是一个正向而温暖的结局。因此他们也希望第二部即使存在伤痛的部分,也要按照令人舒服的方式来设置心流体验,就好像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所说:「让我爽就是神作,让我不爽就是失败,难道这也不对吗?」类似的评价是如此的坦诚,令人不禁感慨这款游戏与受众对话的方式是否真的不合时宜。
我们从故事结构上可以明显感受到,游戏在运用交叉叙事进行双主角开场之后,看似把主角定位在艾莉这名角色身上,但实际上却极为大胆的在艾莉剧情线的中途采用了平行叙事的手法,直接引出另一名主角——埃比。从整个剧情结构来看,游戏的第一主角是艾莉,但埃比所占的篇幅和角色分量也印证了她并非配角,而是双主角之一。而本作的平行叙事可以说是在刀尖上跳舞,在游戏中期玩家转而操控埃比的时候,其纠结矛盾的心情不言而喻,而如此冒险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源自超越第一部的野心。
在第一部中,整个故事以乔尔为主角展开。在乔尔身负重伤之后,艾莉扛起了照料两条人命的重担。在游戏后半部分,艾莉从配角转变为「第二主角」,尽管只有一个篇章的戏份,但最终通过大量玩家的正向反馈验证了这种尝试的可行性。玩家在切换操纵艾莉这名角色时并不会产生任何违和感,因为这是游戏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天然优势——即时的代入感。甚至玩家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艾莉和大卫之间的矛盾是由她自己亲手解决的,即使乔尔已经赶到门口却没有介入战斗。因为对玩家来说,艾莉就是自己,大卫是玩家亲手解决的,从感受上来讲并没有违和感,作为塑造艾莉与乔尔的人物弧光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需要经历这次事件。
本作的平行叙事手法称之为「双向代入」,即玩家同时代入了两个针锋相对的角色,体验着冲突的立场带来的不适感。如果在这一层面就无法接受,必然会使游戏体验大打折扣,而这也无可厚非,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体验。我们玩过许多操纵「反派」的游戏,但同时让人对「复仇者」和「仇敌」产生代入感和共鸣的游戏,至今仅此一款。
就像第一部那样,本作的游戏体验与剧情结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才是最大的加分项。改变主角命运的催化因素让人倍感挫败,随后不断获取线索,不断向着目标前进的心流跌宕起伏,惊险刺激。而当过山车一般陡然下降的危机事件和压抑无比的灵魂暗夜来临时,我们的情绪也因人而异的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激化。本作超越第一部的尝试在于:两条终将汇集的叙事线中,玩家无论支持怎样的结局,都会因为在对立角色身上的投入不断加码,导致越靠近最终的结局,内心的波动也越发剧烈,感情越发凝重。
角色动机透视
《最后生还者第二部》造成巨大争议的情节点非常具体,几乎都围绕在乔尔之死和艾莉放弃复仇这两件事上,要弄清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就需要分析角色动机。
首先,从游戏背景来看,游戏中的主要角色同时承受着两种压力:分别是孢子丧尸危机+采用暴力手段的人类+生活必需品短缺所带来的外部压力,以及丧失安全感和不得不改变伦理道德观带来的内部压力。可以从许多方面看出游戏借鉴了《末日危途》以及《行尸走肉》等影片,打造了一个黑暗压抑的近未来世界。在如此强烈的内外压力之下,角色塑造的深度决定了故事的深度。
从编剧的角度来讲,故事中最重要的是展示人物的动机,而非解释人物的动机。在心理学中,角色动机分析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词——Need和Desire,同时,这两个词也等同于西方编剧理论中的Want和Need,中文译作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
举个例子,想要钱是小明的外部需求,而想要幸福是小明的内部需求。外部需求是角色自己能够明确感受到的,但内部需求却时常隐匿在更深的地方,甚至潜意识当中。小明想要钱是因为他认为钱就能让他得到满足,但实际上,有了钱也不一定能让小明感到满足。人类的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常常处于矛盾的关系,例如电影《爆裂鼓手》中,主角的外部需求是「跪着」取悦他的魔鬼老师,以此来赢得对方的信任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