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人品二字与我无关,因为我没有人品
初唐诗人宋之问,可以说是一个文辞斐然却毫无人品可言的人。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出生在大约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死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活了56岁。历史记载他有两个不同的籍贯,一说在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市附近)。
宋之问的诗句讲究声律,文辞华美,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尤其是七言律绝形式的完成有很大的贡献,被称为“律诗鼻祖”,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他的父亲宋令文曾在唐高宗时做过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等官。由于富文词,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宋令文的三个儿子各自继承了“一绝”:宋之问工文辞,宋之悌有勇力,宋之精书法。
1、夺诗杀外甥
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出自一首叫《代悲白头翁》的诗,全诗如下: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题也叫《白头吟》。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描写了宇宙间万物变化不息的现象,抒发了一种伤老恨衰的迟暮之情和升沉不定的人世沧桑之感。不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思想性上来看,这首诗在初唐时期的诗歌园地里显得出类拔萃,甚至直接影响了后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其实,这首卓越诗篇真实的作者不是宋之问,而是其外甥——刘希夷。
据史料记载,他的外甥刘希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
一日,刘希夷将此诗作成后,呈给舅舅宋之问品鉴,宋一读该诗,特别是读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时,拍案叫绝,于是要求外甥把此诗让给自己,想到此诗是自己呕心之作,岂可委于他人,于是刘便拒绝了。然而宋之问却志在必得,这下可惹恼了宋,舅甥二人便争执了起来。心胸狭隘的宋之问“恶向胆边生”,一不做二不休,把装了满满一大麻袋土的袋子砸向了刘希夷,“以土袋压杀之。”
就这样,不到30岁的才子刘希夷死在了舅舅宋之问的手上,这首千古名篇也被宋之问夺去了,因此我们会看到同样内容的诗句在《全唐诗》里有了两个作者。还好历史是公正的,宋之问夺诗杀外甥的记录却留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2、提尿壶谄媚
宋之问在唐高宗上元二年()便考中了进士,那时他才19岁,可谓少年得志。中了进士之后,便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一同任教于习艺馆。习艺馆为武则天下令为培训宫女所设,教授宫女学习诗文、经学、书法、舞蹈、棋术等。这个官职虽然不是要职,但有个好处是可以经常见到武则天。
宋之问是不甘于只做个宫女培训教授的。武则天曾召一些文学之士作为自己的参谋班子,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这是文人在政治上得以晋升的难得好时机,宋之问对此很是垂涎,于是厚着脸皮向武则天提出要做北门学士,却遭到了武则天的拒绝。
这让他十分郁闷,想着自己才华横溢,怎么就不被认可呢?于是写下了一首《明河篇》,呈给了武则天: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充分表达了要死心塌地侍奉女皇的热切愿望。
武则天见到此诗后,对身边的崔融说:“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口过”指由于患齿疾,有口臭。武则天因为宋之问有口臭的毛病而拒绝了他。得知这样的答复,宋之问有些羞愧无比,从此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鸡舌香(即丁香),以解口臭。
既然巴结武则天未果,于是转念一想,想出了一个迂回之策,不如献媚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易之恃宠专权,朝廷百官无不惧他,就连武则天的子侄也敬其三分,“争执鞭辔,呼为五郎”。宋之问为了能抱上张易之的大腿,甚至不惜丧失人格,厚着脸皮为张易之提尿壶。
3、以怨报德
后来武则天称病下台,唐中宗李显复位,诛杀了张易之兄弟,作为其余党的宋之问被流放到了岭南,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参军。
人生落魄的时候,倒是留下了几首比较情真意切的诗篇,如《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还有《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岭南瘴疠之地的日子实在苦不堪言,不久,他便与弟宋之逊北上,潜逃回东都洛阳,躲在了驸马王同皎的家里。
是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结中宗皇后韦氏把持着朝中政权。王同皎、张仲之等人对武后侄子武三思的擅权乱政早已不满,经常在一起谋划欲杀之,不想此消失却被宋氏兄弟窥探。本来落难的宋之问应该格外感激王同皎的收留,何曾想人格卑下的宋氏兄弟却差人将此事密报给了武三思,以怨报德,武三思先发制人把王同皎等人悉数处死。
4、流放赐死
宋之问靠着出卖恩人获得到了武三思的赏识,武氏不仅免除他的流放,还擢为修文馆直学士。不久,武三思便被李多祚等诛杀,宋之问又开始巴结炙手可热的太平公主,后见安乐公主权势日盛,又投靠了安乐公主。
这种朝三暮四的的行为引起了强势的太平公主的怨恨。一次,唐中宗欲提拔宋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乘机揭发宋任考官时收受贿赂的劣迹。这不但使宋的提拔泡汤,还降为了越州(今绍兴)的地方官。
因丑闻而降职对宋之问这么一个寡廉鲜耻的小人来讲,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他认为好似恩赐一般,甚至自比古代归隐田园的贤人雅士,于是在越州任上游山玩水,饮酒作诗,好不逍遥。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样的小人自然不会得到善终。随着中宗的驾崩及睿宗复位,朝中开始清除“武韦”的流毒,睿总认为宋“狯险盈恶,无悛悟之心”,他再次被流放到了岭南钦州。
唐玄宗先天元年,宋之问被赐死。当诏书送达时,他战战兢兢,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使者允许他回家与老婆孩子诀别,他“慌悸不能赴家事”,最后不得不“饮食沐浴就死”。我们很熟悉的《渡汉江》一诗便是在他接到赐死诏书之后回乡告别途中写下的: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句经典诗句历来为人们所使用。
5、结语:才华横溢却无人品
宋之问曾写过一首《题张老松树》的诗: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这句赞扬松树的诗与其卑劣的人格相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谁能想到此赞扬高洁风骨的诗句竟出自一个最没有风骨的人身上。
文不如其人,文人无骨,在宋之问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之问一生蝇营狗苟,却鼠目寸光,如同一个没头的苍蝇一样,看到谁得势了便猛然扑将上去。
史载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就是这样长得仪表堂堂,才华横溢的人因为低劣的人品永远地留在了史册里为后人所不齿、所唾弃。
可悲可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