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青玉案middot元夕元宵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有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后一句写夜晚游玩的美女,可前半句怎么又是虫子又是植物又是黄金的?
其实它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写的却都是女子头上戴的饰品。
黄金缕,很容易明白,就是金丝饰品。雪柳,不是说头上插根柳条,那样也太不精致了,而是用绢纸做成的白色头花。
蛾儿呢,又叫闹蛾,是一种簪子,高级一点的用金银打造,平民化的用丝绸或乌金纸剪成,然后勾上纹路涂上颜色。关于闹蛾的宋词有许多,比如“闹蛾儿,满城都是”“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闹蛾斜插,轻衫窄试”,可见闹蛾的受欢迎程度。
更何况,不仅女子会戴闹蛾,南宋的一幅《大傩图》,就画了一个男子戴闹蛾的场景。而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则写了宫女和小太监戴着“翠蛾”在灯下月下游玩的场景(“内人及小黄门百余,皆巾裹翠蛾,效街坊清乐傀儡,缭绕于灯月之下”)。
《大傩图》轴,宋,佚名,绢本,设色,纵67.4厘米,横59.2厘米。《大傩图》局部,头戴闹蛾的男子。
可见,闹蛾是全民宠儿。还有,我们上面所听到的记载,基本上都是关于元宵节的。这说明,闹蛾是元宵节的应景饰物。你想,飞蛾喜欢追光,元宵节四处都是灯火,戴着闹蛾走在街上就像是小蛾子绕着光飞,多么热闹!
其实咱们古人,一直都有在不同的节令佩戴不同饰品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立春时人们都用彩帛剪成燕子的形状,帖上“宜春”两个字戴头上(“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宋代这种风气更流行了,有句诗就叫“彩燕迎春入鬓飞”。《岁时广记》中则写到了立春日佩戴春鸡,由于鸡鸣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所以鸡就有了迎春的含义。春鸡可不是用彩帛剪成,人们搜集羽毛做成鸡的造型戴在头上,听起来有些杀马特,其实是一种美好的祈愿。
现在北方一些地区还会在立春给小孩子戴彩布缝制的春鸡儿,希望孩子一生吉祥。
所以不同节令的不同饰品代表着不同的心愿。像是“蛾”,在古代有两性欢好的寓意,又常与美女相关——比如蛾眉就是美女的代称。男男女女戴着闹蛾,走在元宵节的夜晚,也寄托着希望能遇到那个灯下之人的心愿吧。
电视剧《大明宫词》剧照,上元节太平公主初遇薛绍:“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美好的向往终于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对的是整个幽深的男人世界。他就是薛绍,我的第一任丈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