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愧为著名诗人,他在月夜写下的这首诗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在我国历代的诗坛上,有两位诗人特别喜欢以“月”入诗。其中一位是李白,那么另一位是谁呢?当面对这个问题时候,不知大家又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哪位诗人的名字呢?
没错,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
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两颗明星,璀璨了两朝的诗歌文化。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笔下的“月”的风采。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这是苏轼笔下的“月”的神韵。
熙宁九年(),苏轼被异己排挤出朝廷后,也曾写下过一首以“月”入笔的诗,得到了诗家的高度好评。
看尽百花吟尽月,与古诗词同行,我们在一起;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苏轼的这首吟“月”之作。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待月台
宋·苏轼
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
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此诗为一首和诗,是苏轼于夜晚待月时所写,每一句都有着无穷的韵味。
文与可,字文同,是苏轼的一位表兄,二人之间感情深厚,并常有诗文往来。
文与可曾为苏轼写过《洋州园池三十首》,苏轼都一一和之。我们这里所分享的这首《待月台》是苏轼和文与可诗的第十首。
苏轼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他处于人生低谷期。所以诗中写“月”,也写作者之隐隐愁怀。
文与可的原诗也以“月”为题展开,表达了作者对月的喜爱,其中的意韵深深曾感染了苏轼。
诗在首句中直接点出人物:月与高人本有期;明净的月亮本来就与高雅之士有着默契与约定。
句中的“高人”就指文与可。作者这里没有用名字或者其他的字眼来点人物,而是用了“高人”一词。这就足以看出作者对文与可尊敬、欣赏的态度。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从“高人”一词上得知文与可的不俗情操。
再将首句中的七个字结合起来去品味,我们还会发现,作者用“高人”更是为了将其与“月”相匹配,使得二者处于一个同等的地位,从而体现出二者共有的美好品质。
当然,作者在这里以“高人”誉文与可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含蓄地介绍自己。不但如此,作者这样写还可以及时切向题目,为描写“待月”的情景奠定基础。
后面的一句描写的是月亮升起后的美妙景象:挂檐低户映蛾眉;月亮低低地挂在屋檐上,它的样子就如蛾眉一般美好温柔。
这一句的描写可视为作者眼前所见,也可为视为他因平日所见而产生的想象。但无论是实见还是想象,承句所体现出来的画面感都是十分美妙的。
作者选择了特殊的角度,把“挂檐低户”的月之形象捕捉下来,足以说明他独到的“审美”能力。
更让人觉得出彩的,还有作者在句中所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蛾眉”特指女子的美丽眉毛,作者在这里借女子的眉毛来形容月亮的形象,便使得月亮的美显得愈发生动逼真,使得句中的那份纤巧、柔媚之味显得愈发饱满。
值得强调的是,从作者对月的刻画上面,我们读到的除了月之美好以外,还有作者对月的喜爱之情。
诗在后两句中突然一转笔锋,把几分凄凉的情感色彩体现出来: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自从月亮在昨夜变得十分圆满后,在今夜就让人觉得它升出海面的时间变得很迟了。
“只从”即为“自从”的意思,如诗人元好问在他的《归舟怨》中就有云:只从问得狂夫处,夜夜梦到洛阳城。
后两句不但在情感色彩方面点亮了此诗,更是从内容的表达方面让此诗有了丰富的韵味。作者用“只从”“渐觉”两个词将二句的内容贯通起来,使得它们之间构成一种流水形式,这就更加易于增强句意的饱满性。
月满则亏,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谁曾想这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却撩拨起了作者心中的愁绪,让他不由觉得伤感。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伤感?就是因为坎坷的遭遇让他对人生有了深度的思考,让他对命运、对仕途有了更多的认识。
人生难道不正和月亮一样吗?当达到丰盈状态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开始走下坡路……。月亮的盈亏,让作者看到了美好,也想到了失意,让他久久陷入沉思之中。
诗于这样的氛围中收篇,又难免让读者久久沉浸于其韵味之中,用一个“妙”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檐牙月影蛾眉样,恰合诗人笔下神;各位看官,对于苏轼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