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后,古人都是怎么庆祝的
在充满“仪式感”的各种庆祝活动中,伴随着百味杂陈的青春散场,在推杯换盏、游山玩水间展望未来,策马扬鞭开启全新的人生征程。
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对于正值高考的学子来说,“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都盼望着能够金榜题名,开启人生的这一大喜。无数家长也都盼着孩子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不辜负其多年的辛苦培育。
金榜题名书画长卷
当万千学子如愿以偿接到各大高校抛来的“橄榄枝”时,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示庆祝,或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或游山玩水,舒缓心情;或大宴宾客,一醉方休……
那么,古人是怎么庆祝金榜题名这一人生大喜的呢?
吟诗作赋,畅抒胸臆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46岁考中进士后,不胜喜悦,挥毫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前两句对比了往昔的困顿和如今的得意,一吐胸中郁积多年的烦闷。寒窗苦读几十载,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于是诗人在街道上跃马飞奔,一天之内就看遍了长安的盛世美景。此时长安城的街道,正是诗人梦想的康庄大道。
白居易二十七岁登第,在同行的十七人中是最年轻的。当时流行进士及第之后,要“雁塔题名”,即雁塔(大慈恩寺佛塔)登高,留诗题名,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于是白居易题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等到要“归觐”时,同年们前来送别,白居易情不自禁,又吟诗一首。
《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
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己矣”。送别向来是很感伤的,但此时白居易心中全是金榜题名的喜悦,所以全诗洋溢着一片欢快畅达的气氛。“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诗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故乡,将高中的喜讯分享给父老乡亲。
杜牧年少成名,23岁就写出《阿房宫赋》,26岁进士及第,又在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可谓双喜临门,他自己也踌躇满志,希望一展抱负。
《重登科》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为什么金榜题名的总是我?可谓豪气干云。
晚唐诗人韦庄进士及第后,难抑兴奋之情,写下诗词各一首:
《放榜日作》
一声开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
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
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
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株衣。
逢金榜题名之喜,亲朋好友亦是感同身受,喜笑颜开。李商隐得知堂弟李羲叟考中后,有诗表达了这种欣喜之情。
《喜舍弟羲叟及第上礼部魏公》
国以斯文重,公仍内署来。
风标森太华,星象逼中台。
朝满迁莺侣,门多吐凤才。
宁同鲁司寇,惟铸一颜回。
苏洵因为种种缘故没能考中进士,但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却在同一年高中,苏洵写下了这几句诗:“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其中有自嘲,但更多的是骄傲,以及对于自己教子有方的得意。
诗人李昭象听到出身寒微的好友杜荀鹤终于及第的消息后,难掩兴奋之情,挥笔立就:
《喜杜荀鹤及第》
深岩贫复病,榜到见君名。
贫病浑如失,山川顿觉清。
一春新酒兴,四海旧诗声。
日使能吟者,西来步步轻。
“贫病浑如失,山川顿觉清。”此句与元稹名句“垂死病中惊坐起”如出一辙,深厚的友情不言自明。
宴饮游乐,尽情陶醉
在唐代,曾有一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们,强烈地想要纾解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众筹的方式举办了各种名目的喜庆宴会,如相识宴、樱桃宴、牡丹宴、看佛牙宴、曲江宴、杏园宴等等。还相互参于无数迎来送往的交际应酬,直到大家分别返乡之时,其间的日子不是在宴席之中畅饮,就是在赴宴的路上奔走,陶醉之情尽付于杯酒之欢。
诸多庆祝的宴会活动中,最著名的要数曲江宴、杏园宴。“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花下忘归因美景,尊前劝酒是春风。”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是对曲江宴、杏园宴的回味,读来只觉一片春意跃然纸上,足以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愉悦舒畅!
曲江宴,顾名思义,在曲江边举行的宴会。曲江位于长安城东南角,这里不仅有类似滨江公园的公共游赏之地,还聚集了许多皇家禁苑和贵族园林,楼阁美轮美奂,亭台鳞次栉比,春风拂面,江景怡人。这里本身就是长安民众在上巳、寒食、清明等节日踏青赏花、泛舟游赏的最佳去处。
当时曲江宴正好与上巳、清明等节日重合,恰遇游人如织,新科进士又在此大摆宴席、泛舟江上,更是热闹非凡,一派祥和欢快、其乐融融的气氛。
唐人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一诗中描绘了曲江宴的盛况。“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杏园宴在曲江宴之后举行。杏园在曲江之西,与大雁塔(慈恩寺)南北相望。李淖《秦中岁时记》中记载,“进士杏园会宴,初宴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得名花,则二人被罚”。魏泰《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可见,新科进士们会在杏园举行探花宴等一系列宴会活动,统称为杏园宴。
唐朝末期,考虑到寒门士子的经济状况,以及各种宴会奢侈浪费,朋党攀比之风日益严重,有损于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因此建立了由皇帝赐钱资助新科进士举办宴会的制度,到了北宋,直接由朝廷设宴。
北宋的官办宴会有一套固定的礼仪。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亲自宣布登科进士名次,并赐宴庆贺,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琼林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城西,属于皇家花园。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年)以前,都是在琼林苑宴请新及第的进士,故有“琼林宴”之称。宋朝状元文天祥曾有一首《御赐琼林宴恭和诗》,描写当时琼林宴的场景:“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到了元、明、清三代,“琼林宴”又称“恩荣宴”。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仍可统称“琼林宴”。
“琼林宴”开始前,皇帝一般会赐诗,新科进士们则希冀脱颖而出,纷纷唱和,气氛端庄而热烈。宴席之上皇帝一般不会出席,由考官及其他官僚陪饮。宴会之后,同年进士们各有任职和去处,即将面临离别,故此次宴会除了互相恭贺登科之喜,也成为他们的离别叙情宴。因为考官及其他在职官僚在场,所以此种庆祝宴也成了臣僚们互相结交,加强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渠道。于是在推杯换盏间,大多数人皆是一醉方休。
北宋的官办宴会制度,在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得到沿用,也统称为“琼林宴”。
慕求佳偶,喜上加喜
中唐以后,门阀士族逐渐解体,尤其是宋代以后,科举更加有利于寒士入仕,婚姻活动中在尚才、喜结进士观念中逐渐流行,官宦家族好招纳进士为婿,仕女喜与进士结缡,完成了婚姻由看重“门第”向看重“人才”的转变。
在唐宋时代,有“榜下择婿”的风气。《唐摭言》中记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官宦或者大富之家中如果有女待字闺中,就会在放榜之日或者进士集会时探访挑选女婿。
对于中国古代的士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仕途与婚姻,即婚与宦,这两者也往往扭结在一起,互相影响。寒门子弟进士及第,在享受金榜题名的喜悦时,也将终身大事提上日程,希望能够求得佳偶,喜上加喜。
韩愈有《送陆畅归江南》诗云:“举举江南子,名以能诗闻。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迎妇丞相府,夸映秀士群。鸾鸣桂树间,欢者何缤纷。”这首诗说的是陆畅在进士及第后,迎娶了官僚董溪的女儿。
何扶《寄旧同年》诗云:“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说的是何扶金榜题名后被某家的千金看中,择为夫婿。
元稹考中进士后,求得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为妻,其后还演绎了一桩“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动人故事。
凡此之类,不胜枚举。由此来看,金榜题名实在是促成了许多美满姻缘,扮演了“鹊桥”的角色。
结语
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古人金榜题名之后,还有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等等活动,其间也有种种陋习,如烧尾宴等,这种宴会意在脱离原来的阶层,焕发新生,体现了根深蒂固的功利意识。还有一些低俗的情趣,如涉足花街柳巷之类。“银红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春来无处不闲行,楚润相看别有情。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这些诗句便是例证。
古人庆祝金榜题名的方式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与今时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在充满“仪式感”的各种庆祝活动中,伴随着百味杂陈的青春散场,在推杯换盏、游山玩水间展望未来,策马扬鞭开启全新的人生征程。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拙诗以祝高考学子金榜题名:
又逢高考笃勤时,磨剑衔思橄榄枝。
十年寒窗亲相伴,一举成名天下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