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多少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按照中国古代历法,“寅”月是“干支历”中的第一个月份,“午”月是五月,因此“端五”也就演变成了“端午”。
“端午”何为节日,其由来说法甚多。一说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兰浴,一说起源于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一说起源于纪念东汉大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此外,还有源于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楚大夫屈原的爱国情操及其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等不朽的诗篇,独具风格,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主流地位。
端午节的习俗众多,各地不尽相同。但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插菖蒲艾蒿等三大主要习俗,在汉民族却基本相似。
划龙舟
端午节划龙舟与纪念屈原直接有关。据《史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遭馋流放。后楚国被秦军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在绝望和悲愤之中,抱石投汨罗江而去。闻知屈原投江,楚国百姓异常震惊,纷纷涌到汨罗江边,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但追至洞庭湖时仍不见踪迹。此后,楚人便于每年屈原忌日(五月五日)这一天,在汩罗江划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来回游弋,以为纪念。
时至今日,划龙舟已流传世界各地且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一项体育赛事和庆典活动。
在庐江县境内,划龙舟(俗称“划龙船”),各地在时间和其举办活动的宗旨上有所不同。在县境南、北两乡,如罗河、白山等乡镇,每年仍然在“端午节”这天举行,而庐城地区以及东乡(如杨柳圩),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划龙船”,此乃为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庆典活动,已与“纪念屈原”之说相远矣。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亦源之于纪念屈原。相传当年楚人划船追赶拯救没有找到屈原踪迹,便以“竹简贮米祭之”。后来人们怕竹简贮生米屈原吃不方便,就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随舟抛入江中。东汉以前称之为简粽,至魏晋才出现了类似粽子的角黍。
《风土记》载:“仲夏午日,……又以菰叶裹粽黍米煮之,状似尖角,故名角黍。”到唐宋时期,粽子便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应节食品。流传至今,不仅民间包粽子,各地都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厂家。
庐江城乡,早餐除吃粽子外,还有绿豆糕,新鲜的咸鸭蛋,主食是当年新收割的麦面粉所做的面条(庐江南乡称“面汤”)等十分丰盛。故民间有“早端阳,晚中秋”之谚语。
插菖蒲、艾蒿
关于端午节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插菖蒲、艾蒿,在室内薰苍术、白芷,做香袋栓五色丝线挂于儿童脖子上,中午喝雄黄酒等习俗,则与纪念屈原无关,乃源于“端午”恶月恶日说法。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田文(孟尝君),生于五月初五午时,其父田婴(靖郭君)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这个孩子要害父。其母不忍弃子,不日,父“暴亡”。东汉《风俗通义》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说。于是民间便在五月初五(即端午节)这一天,在门上插菖蒲、艾蒿,因蒲叶似剑,称为蒲剑,可避邪;儿童配香囊、栓五色丝线,面涂雄黄酒,也有蘸着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画个“王”字,借以驱毒。除此而外,在室内烧苍术,以除臭虫、虱子、跳蚤“三虫”,及壁虎、蝎、蛇、蜈蚣、蜘蛛“五毒”。与此同时,中午午时,孩子们不得出门,要在家“躲午”,以避毒邪。
在庐城地区,端午节最信奉道士画的“端午符”。所谓“端午符”,即将一张黄表纸对折,再分别在黄纸两旁从正面向反面折叠后,拉到中线对合起来,然后按竖行写上“驱邪扶正罡”五个草书字,接着把两侧的折叠纸拉开,正好把这五个字对半分开,中间再画上道家图案。据道家之术,这五个字暗含“罡星昭吉庆,正气辟妖邪”之意。旧时,不论是豪门富户还是贫穷人家,对于道士送上门的“端午符”是一定要买下并张贴到正屋的上方,以禳灾避邪。
庐江境内,出嫁女儿回娘家过端午节,外婆(庐城地处俗称“家奶”)或舅舅、舅妈一定要给外孙(甥)购置绣有“五毒”图案的红兜肚(或一套新衣裤);在庐江西北乡金牛、石头等地,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并要为女婿家人送馓子,女儿要为母亲做一件大白褂子。亲友之间相互“看节”,粽子、绿豆糕必不可少,有少年儿童的还要以彩色兜包布、香袋等相赠,寓意驱除五毒,祝福平安,健康成长。
年,国务院正式确定端午节为法定节日,假期一天。年,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被赋予时代特色,节日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来源:微聚庐江,作者:汪德生
编辑:代珊珊
校对:吴娜娜
审核:苏荣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