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突现大量飞蛾又一夜间集体死亡,
8月14日晚上,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大桥附近,突现大量飞蛾。飞蛾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在路灯照射下,如大雪纷飞,场面十分壮观。
当地居民说往年也有见过飞蛾,但是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飞蛾群聚。当地民众表示惶恐和担忧,怕是这种罕见的现象是一种灾难预警或是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当地有些老人说这种飞虫叫做“涨水蛾”,雨水大的年份容易出现,可能预示着将会有大暴雨发生!
第二天早晨,这一大批虫子就集体死亡,在地上躺倒一片,遍地如鹅毛雪。随后经过邓州市相关部门专家的现场勘查,发现这些飞虫形细长柔软、腹部是黄色的,翅膀白而薄,呈半透明,被鉴定为一种名为“蜉蝣”的小昆虫,而非飞蛾。
那么蜉蝣是一种什么生物,它们的大规模聚集又是怎么回事?有何种预示?
蜉蝣是一种什么生物?
蜉蝣在地球上已经至少存在2亿年了,早在古生代石炭纪,它们便已飞行于蕨类植物形成的森林之中。它们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为古翅次纲,蜉蝣翅膀不能折叠,成虫的体型是小巧且柔软的。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种类繁多。
蜉蝣的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成虫4个阶段。
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中生活的。雌蜉蝣会把卵产在水里,还是稚虫的蜉蝣会一直在淡水湖或溪流中低调的生活,短则几个月,长可达三年(因种类不同而各异)。水生的稚虫要在水中经历10~50次蜕皮,才能进入蜉蝣特有的陆生、有翅、亚成虫阶段。在亚成虫时期,蜉蝣虽已长出翅膀,但还需经过一次蜕皮,才能蜕变成成虫。亚成虫一般在24小时之内完成蜕变。
成虫的寿命十分短暂,一般只能存活几小时至数天。而在这期间,蜉蝣成虫的心中只有一件事——繁殖后代。
蜉蝣交尾通常在傍晚的水面上,它们从傍晚开始聚集到一起飞行,这种现象叫做“婚飞”。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迅速找到配偶,进行交尾。因为蜉蝣有向光性,夜晚时分喜欢在灯光下飞行。
完成交配后,雄性蜉蝣很快就会掉落下来,铺满整个地面,而雌性蜉蝣还要再坚持回到水面上产卵,而后才能安心死去,而存活下来的卵又开始新一轮生命周期。
蜉蝣因为成虫寿命极其短暂,而被人类称之为“朝生暮死”。
大量蜉蝣聚集究竟是好是坏呢?
当我们看到蜉蝣大规模聚集的时候,那便是它们婚飞繁殖的时候了,这一般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出现在大片淡水水域及其附近,这次的邓州蜉蝣活动区域就是在大桥附近,也就是当地的一条河流及其附近。
今年河南省雨水比较多,所以喜水的蜉蝣貌似也比较多,不只是邓州,其他地方也可能会出现。
当晚蜉蝣的阵势确实有点吓人,但大家并不用为此担心。
这是因为蜉蝣是一种无害的昆虫,它们在成虫期是不进食的,因为该阶段它们的“嘴巴”已退化,也就是说它们不咬人,也不会破坏农作物。同时,蜉蝣成虫也是一些飞鸟的食物。
此外,蜉蝣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环境指示生物。因为它们产卵于水中,所以对水质的要求格外地高,毕竟水质若是污染严重,就会不利于蜉蝣生命的孕育。所以,专家根据蜉蝣数量来检测水域污染程度。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蜉蝣数量越多,说明附近的水质就越优良。这次蜉蝣事件很好地证明了附近河流的水质确实较好,生态也变好了。
然而,大家最关心地是,这次罕见的蜉蝣事件是否预示着什么大事发生,或是天气要发生突变了吗?
专家介绍称,其实蜉蝣的这种大规模交配现象,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因为年幼的蜉蝣稚虫需要在水中生活1-3年,然后成虫时间短,容易形成大规模聚集。而且邓州当地近些年也已经发生过两次,再者国外也时有蜉蝣爆发,此后也都没有引发什么灾难。所以,这次河南的蜉蝣聚集事件只不过是生物的一次正常交配活动现象,不足为奇,更不必太过担心,不仅和灾难无关,反而是一种好现象。不过,若是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又聚集得太过密集,影响了交通,可就不太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