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清代词

朱彝尊是“清词三大家”之一,他开创了浙西词派,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但是,他和妻妹冯寿常的一段不伦之恋,让他倍受争议。

朱彝尊是浙江秀水人,明崇祯二年(年)出生。十七岁时,他和归安县儒学教谕冯镇鼎的女儿冯福贞成婚。因为家里穷困,没钱行聘,朱彝尊只能入赘冯家。当时他的妻子冯福贞只有十五岁,她的妹妹冯寿常更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小女孩,但是她的天真可爱,已经引起了朱彝尊的注意。

结婚后,朱彝尊没有谋生的手段,只有靠教授孩童来获取一点微薄的收入,有时还不得不远游他乡。每次回到家中,都免不了受到家人的责备,他也常常自责。这时,只有小姨冯寿常不管他的落魄,不管他的贫穷,一直欣赏他、尊重他。

朱彝尊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教她写字,教她做诗。随着时间的的推移,冯寿常慢慢长大了,也越来越漂亮了。二人渐生感情,她越来越喜欢跟着姐夫习文练字,他也由最初的对小姨妹的喜欢,慢慢地发展成了爱慕:“刺绣在深闺,总是愁滋味。方便借人看,不把帘垂地。弱线手频挑,碧绿青红异。若遣绣鸳鸯,但绣鸳鸯睡。”

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份不该产生的爱情,也是一份没有结果的爱情,更是一份不能被世人接受的爱情。可是,爱情是不讲理由的,也是无法选择的。所以,虽然内心充满了愧疚,他们还是相爱了。

他们的情感表达是朦胧的,含蓄的,可还是被父亲冯镇鼎发现了。无奈之下,朱彝尊和妻子搬出了冯家大宅。

朱彝尊想忘掉这份感情,也想忘记那个人,可是,这些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见争如不见,可他们是至亲,见面总是免不了的,每当他和妻子回到冯家,看到日渐憔悴的冯寿常,却连话也不能多说一句,朱彝尊内心的苦涩是可想而知的。

顺治十年,十九岁的寿常出嫁了,只能暗自伤心的朱彝尊以为他们从此很难相见了。

直到冯寿常24岁时,回到娘家来住,她才和朱彝尊再次见面。此时,虽然朱彝尊依然落魄,但能和她相见,已经让他觉得这是人生中最大的美事了。

有一次,他们全家坐船搬迁。朱彝尊的那首著名的《桂殿秋》,记述了自己在渡江之时的心情: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在船上,心爱的女子就在眼前,胸中的千言万语却不能说出一个字来。虽说往事如烟,可又怎能忘记?无可奈何,他只能低头看着江水里青山的倒影,希望可以看到她的影子。夜深了,他们各自躺在一边,听着舱外的滴滴秋雨,这雨丝带着清冷,直沁入了他们的心底,又让人怎能入眠。

或许是深情不寿吧,冯寿常的命运并不好,喜欢的人不会有结果,嫁的男人对她也不好,经常拳打脚踢。在康熙六年,年仅三十三岁的她就郁郁而终了。

伊人已逝,但对她的记忆不会消除。朱彝尊写下《风怀》诗二百韵(也有人说这是写给一个风尘女子的,但我们更愿相信是写给冯寿常的)来纪念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他的著作中还有两本名叫《静志居诗话》和《静志居琴趣》的集子,其中的“静志”二字就是冯寿常的表字。

朱彝尊后来官运亨通,在康熙二十二年(年)入直南书房。可是,再怎么飞黄腾达,自己深爱的人却早已不在人世了,他只能想着她的音容黯然惆怅。

为了把写着自己和小姨妹故事的《风怀二百韵》完整地收录进《曝书亭集》,朱彝尊说:“宁不食两庑特豚,不删《风怀二百韵》。”两庑特豚是祭祀先贤所用的猪,他这话的意思是说宁可不入祀孔庙,也绝不删掉《风怀二百韵》。原来,他本已具有配祀文庙的资格,但前提是必须删去诗集中的《风怀》。对于一个经学大儒来说,入祀孔庙是一种无上的光荣,也是对他一生学术和品行的肯定。而朱彝尊为了不删掉和小姨妹的这段感情,宁愿舍弃这一切。

如果地下有知,她也会感到一丝欣慰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59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