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务院点名的妖蛾子,华农专家30天
“窸窸窣窣”的啃食声断断续续持续了一晚,一株原本长势良好的玉米渐渐显示出颓势。
年1月,我国云南省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为害后,便引起了广东省内植保圈内专家群体的高度重视,对省内各地的密切预防监测正在悄然进行。
“肯定要来,来了它就不走。”我校徐汉虹教授向记者介绍了这个“扰人”的“妖蛾子”。草地贪夜蛾,俗称秋粘虫,是一种杂食性农业入侵生物,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能对包括玉米、水稻在内等多种作物造成危害。其具有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为害重、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草地贪夜蛾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预警。作物受害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造成绝收,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广东气温高、食源丰富,为草地贪夜蛾的生长繁衍以及本土化提供适宜的条件。自广东发现首例后,一个月内,全省20地级市79个县(市、区)确认发生虫害,发生面积达3.9万亩。
“这是一场长期的战斗!”4月23日,增城上报农业厅发现疑似草地贪夜蛾的生物。接到通知的徐汉虹和张志祥带领两个研究生火速前往现场确定情况。刚下到玉米地,掐断叶芯,蜷缩着的虫子就探出头来,徐汉虹基本确定其为草地贪夜蛾无误。
“虫口夺粮”,一场“粮食保卫战”正在打响!
“妖蛾”入侵,应急防控迅速打响
广东连接着虫类迁飞由南进北的路线,是整个“歼虫计划”的“战略要塞”。6-7月份,草地贪夜蛾将会随着东南季风迁飞至黄河流域,向内陆扩散,危害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守好广东这个“桥头堡”分秒必争。
为了控制草地贪夜蛾的蔓延,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广东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指导专家组,我校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汉虹教授为专家组组长,农药学系主任张志祥教授为专家组成员。张志祥作为技术负责人,组建广东省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药剂筛选团队。
我校专家在药剂筛选现场
药剂筛选团队成立后,团队首先召集专家针对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进行交流探讨,拟定广东省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技术预案,征集与采购预期有效的农药产品参与药剂筛选。利用药液喇叭口点施、颗粒剂喇叭口点施和均匀喷雾三种不同的施药方式进行实验。药后1天、3天和7天,进行田间虫情调查,记录死虫情况和药害情况等。
但是,想要顺利开展药剂筛选工作,找到一个适宜的药剂试验田地成为当务之急。
适宜的试验田需要满足交通便利、面积较大的同时还有一定量的虫害,田地前期没有进行打药。
4月29日至5月1日,攻关团队在省内各地多次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花都传来了好消息,在全区多亩玉米地中,工作人员终于在花山镇儒林村找到一块面积达24亩的“良田”。
30天取得阶段成果,防治效果高达90%以上
找到地,却还需要等待,等地里“妖蛾”群体壮大起来,才有充足数量的研究对象。看着自家精心种植的玉米地被虫子们摧残却无能为力,农民心急如焚,几度想要自己喷药杀虫。可是“千万不能喷药,一喷就前功尽弃!”
静待十天后,5月11日,地里的虫情终于达到了实验条件,张志祥带领七个学生立即下地规划,分出用于示范的大区和用于实验的小区,开始着手统筹实验。
团队师生夜间在田里工作
团队试验人员及协助施药的农民全程穿着实验服或防化服,戴口罩、手套,相互配合进行配药、施药、记录等。试验中的计算、核算、复核、喷药、监督核对、再培训等,每一步都力求准确规范;小区试验、大区试验、防控试验规程等,每一项都要求准确、规范、高标准、可复制。
这块地热闹了起来!在体感温度近40度的炎热环境底下,布置11个大区、44个小区,即便是26人这样的“大部队”下地,给随机抽取的玉米植株挂上玫红色的香囊状标记牌,也花了足足2天时间。一个小区大致需要挂60多株玉米,每株玉米身上都藏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虫子。
夜间施药
“它们常常是‘四代同堂’在一株玉米上!”徐汉虹介绍道,草地贪夜蛾的繁殖能力极强,同一株玉米,同一时间内能见到草地贪夜蛾生长的四种虫态。从虫卵到成长为成虫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由1龄虫成长到4龄期只需要4、5天时间,4龄以上的虫子便进入“暴食期”钻进作物的生长点中,将其啃食掉,一株原本长势良好的玉米就此毁掉了。
草地贪夜蛾幼虫经常在黄昏过后才出来活动,为了使药剂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晚上,一个接一个的夜行“矿工”顶着一个明晃晃的大灯,身穿白大褂穿梭在田间地头,进行施药。
如果“妖蛾”本土化,张志祥提出可以将喷洒药剂范围由上转下,从下方进行扑杀的方法,防患于未然。张志祥还强调,重点喷上部叶片、被包裹的雄穗、叶鞘、玉米包谷部位,为防止抗性应轮换用药。
徐汉虹教授在讲解防控技术
5月21日,经过10天的“拉锯战”,5种防效较好的药剂已初步筛选出来。24日,为了向全省示范推广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药剂筛选试验成果及综合防控技术方案,广东省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药剂筛选现场会在广州花都召开。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药剂筛选试验已成功筛选出防控草地贪夜蛾的安全、有效药剂,防治效果高达90%以上,阶段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张志祥强调,“防治要治早、治小、治了,对于入侵的有害生物,目前是力求防控到危害水平以下,不让其造成重大损失。”
会议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植检处还部署了全省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提出草地贪夜蛾既是“行政虫”也是“技术虫”,思想上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植保部门要有担当精神,更要发挥植保优势,进一步加强防范。
从“零”出发,形成本土防控体系
张志祥教授在田间讲解
“这次工作能响应这么迅速,是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在张志祥的心中,这次的工作流程与以往的红火蚁实验调查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30天就得出了防控方案,这样快的速度还是从未有过的。
这是“产、学、研、政”深度合作的成果。对于这场形同“秋收”的工作,融合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媒体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个独特、统一、高效、协调一致的整体,形成了全民联动、区域联动的完整效应。
高校率先进行响应,政府进行统筹指导,企业助力寻地以及后勤配套,媒体的跟踪报道扩大了整个影响力。“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那就是成功。”张志祥说道。
这场“人虫之战”的初步胜利少不了专家学者背后的迅速响应与付出,对此,徐汉虹将其形容为“植保人的责任与义务”。
在推进整个防范工作的过程中,专家组发现实地勘察的草地贪夜蛾是落足于叶面的,而在外国的本地种群案例中,则是附着于玉米叶基部,叶背或者叶秆连接处。这就表明外国已有的经验成果是无法借鉴的。无法借鉴外国的经验成果,一切只得从“零”开始,“我们对此比较谨慎。”张志祥形容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工作小组以本土为基础,通过反复的药剂试验,从监测数据分析出发,建立起自身的认识体系,不断完善自身的防控方案。
我省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得到了省农业农村厅的肯定,为全国起到了一个借鉴与示范的作用。如今,全省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共设有超过4千监测点,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