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发明牙刷古人牙齿为什么那么白
我们经常看古代的文学作品都会读到描写古人牙齿洁白的文章,比如:
国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再如:朱唇榴齿。出自:战国·楚·屈原《大招》:“魂乎归徕,听歌撰之。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李白《赠裴司马》
解释:微启皓齿向君笑,千万别错过我的美丽容颜。
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刘希夷《采桑》
解释:红红的脸蛋耀眼的好似明珠,红色的唇里面好似含着一口白玉。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陆龟蒙《陌上桑》
解释:牙齿就像白而光洁的贝壳,长长的眉毛也似贴上了画眉用的黑色染料。
以上这些都是古人描写牙齿洁白的,那么在古代没有发明牙刷牙膏的情况下他们的牙齿是怎么保持这么洁白的呢?还是他们已经有了一套我们不知的方法?
在牙刷没被发明之前,古人一般采用漱口来清洁牙齿的。漱口也很有些讲究,有专门的漱口剂,盐水、浓茶、酒、牙粉。盐水、浓茶和酒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刷牙方法,饭后嚼些嫩树枝。
晚唐时期,人们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显露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就是简易的牙刷。古语“晨嚼齿木”说的就是它。
除了杨枝以外,人们还因地制宜找寻其他合适的洁牙材料,如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
据张杲《医说》记载,南梁刘峻所著《类苑》中有首歌谣,题作《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梁就雕刻于石碑的“口齿乌髭”,用皂角、荷叶、青盐等各种药物研熬而成,对牙齿有增白留香、消炎镇痛作用,还兼可乌发美容。效果比如今的药物牙膏还要神奇。“口齿乌髭”实在可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药物牙膏。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即梵语“惮哆(齿)家瑟诧(木)”。唐长安大荐福寺僧人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其“食罢去秽”条曰:食罢之时,或以器承,或在屏处,或向渠窦,或可临阶,或自持瓶,或令人授水,手必净洗。嚼齿木,疏牙刮齿,务令清洁。馀津若在,即不成斋。……岂容正食已了,谈话过时,不畜净瓶,不嚼齿木,终朝含秽,竟夜招愆。以此送终,固成难矣。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
隋唐五代时期,古人普遍用杨柳枝揩齿和手指揩牙,世界上公认最早的牙刷则是唐朝制造的,形状与现代牙刷非常像。宋代时,出现了雏形的牙膏和牙刷,宋人用香料、药材煮成古牙膏。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就记载了牙膏的制作方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其实,这种牙膏是一种药膏,和这种药膏相匹配的是植毛的牙刷。
元末郭钰诗《郭恒惠牙刷得雪字》言:
老气棱棱齿如铁,曾咀奸腴喷腥血。
倦游十载舌空存,欲挽银河漱芳洁。
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
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
朱唇皓齿娇春风,口脂面药生颜色。
琼浆晓激凝华池,玉麈昼谈洒晴雪。
辅车老去长相依,馀论于君安所惜。
但当置我近清流,莫遣孙郎更漱石。
由这首诗可以知道这已经和现代的牙刷差不多了:柄如短簪,由玳瑁制成,刷毛是白色马鬃,由白色丝线缠绕在刷柄上。它还是外地得来的,在当时很是新奇,由南方寄来,价值一金。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久,后来通过查阅许多典籍和资料才有了大致的了解。据考古:我国最早的植毛牙刷实物见于辽代。年,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发现了两把象牙制的刷柄,刷子头部呈扁平长方形,有8个植毛孔,分两排,孔部上下相通,每两孔间的距离相等,虽因年代久远,刷子头部所植毛束已消失,但仍可以看出植毛的痕迹。该墓葬时间为公元年,由此可见,最晚在公元10世纪,我国已经发明了植毛牙刷。
从宋代开始,我国就有了植毛牙刷的文字记载。如南宋周守忠在《养生类纂》引用北宋温革《琐碎录》的话说“早起不可用刷牙子,······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其中的“刷牙子”就是马尾巴毛的牙刷。
南宋《严氏济生方》里说:“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楷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元代《饮膳正要》里说:“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
现在许多人喜欢早上起床涮牙,其实更科学的应该是睡前刷牙。这样牙齿残留的食物不必过夜,牙齿经过一个晚上的恢复和放松自然能起到保健作用。还有就是吃完饭立刻漱口,有条件的话泡一杯淡淡的绿茶漱口最好。
说了这么多,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古人对于牙齿的保护也是非常的科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281.html